[ 過去一年中,全球貿易與全球經濟活動同步回升。貨物貿易的復蘇是迅速的,服務貿易開始穩定,但復蘇仍然滯后,旅游服務尤其低迷。低迷的旅游流量對依賴旅游業的經濟體,尤其是許多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造成了重創。 ]
全球增長放緩伴隨著通脹高企,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滯脹時代嗎?
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隨著前一階段被壓抑的需求完成釋放,各國財政和貨幣支持相繼退出,全球增長正進入一個明顯放緩的時期。增速將從2021年的5.5%降至2022年的4.1%,2023年進一步下降至3.2%。
與此同時,奧密克戎毒株的快速傳播意味著近期新冠疫情將繼續干擾經濟活動。病毒新變種的傳播、持續的供應鏈瓶頸和通脹壓力、世界大部分地區金融脆弱性加劇等多種因素疊加,意味著不少經濟體硬著陸的風險上升。
通脹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
1月19日,全球化智庫(CCG)與世界銀行聯合舉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世界銀行預測局局長高斯(Ayhan Kose)在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貨膨脹已經變成了全球性的問題。“一般來說,只要這些通脹的動態水平低于中央銀行的通脹目標,那就是可控的。
但是,在超過一半的采用通脹目標制的發展經濟體和新興市場中,通脹高于央行的目標范圍。”他說,“在我們的基線情景中,沒有預測滯脹的發生。然而,我們認為一些經濟體的增速有可能會出現非常陡峭的下滑,我們稱之為‘硬著陸’,這可能是由大于我們預期的通貨膨脹壓力驅動的。”
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全球經濟活動反彈,疊加供應中斷以及食品、能源價格上漲等因素,推高了很多國家的總體通脹。共識經濟(Consensus Economics)預計2022年全球通脹中值將繼續保持高位。
報告指出,最近幾個月,全球通脹率連續出人意料地上揚,按12個月計算,2021年10月的總體消費價格通脹率中位數達到4.6%,高于2020年5月與大流行有關的1.2%的低谷。自2020年中期以來,全球需求和活動的反彈,加上供應中斷以及食品和能源價格的上漲,許多國家的總體通脹率被推至十年高點。核心商品價格通脹在全球范圍內也有所上揚。在一些經濟體中,這部分反映了住房價格通脹的上升。通脹的增加導致許多央行部分解除了其寬松的貨幣政策。
高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貨膨脹上升對低收入工人的打擊尤其嚴重。食品價格也受到較大影響,一些低收入國家甚至出現了糧食危機,去年很多新興市場經歷了兩位數的食品通脹。所以,這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價格壓力。
與發達經濟體一樣,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自2020年中期以來經歷了基礎廣泛的整體和核心通脹的增長。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政府債券收益率也在上升。盡管國際債券的發行仍然強勁,但流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投資組合已經下降,反映了對增長前景和大流行病風險的擔憂。
“在發展中經濟體中,我們觀察到價格壓力造成的重大挑戰。一方面,增長開始放緩,另一方面,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正在撤回政策支持,部分原因是為了遏制當前的通脹壓力。由于隱藏的赤字和不斷上升的融資成本,他們中的大多數正在減少財政支持措施,同時撤回貨幣政策支持。而由于缺乏政策空間,很多經濟體在復蘇發生之前就采取了這些緊縮性政策措施。”高斯說。
高斯認為,通脹壓力將帶來一個更快的緊縮周期,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產生嚴重影響。而發達經濟體受到的壓力也將傳導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他稱:“因為通脹讀數遠高于預期,美聯儲收縮資產購買并準備提高利率。全球金融感覺到了這個傾向,而這將會加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債務負擔。我認為這些通貨膨脹的壓力,我們將要經歷一個正常化周期(normalization cycle),這可能是過去20年中第一個真正的正常化周期。”
高斯警告說:“我們應該為意外的發生和道路上的‘炸彈’做好準備。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校準他們的政策,確保政策是可靠的,并最終確保他們能夠靈活地對待發達經濟體政策的變化,將國內措施落實到位。這首先意味著建構強有力的宏觀政策框架。”
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增速差擴大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同時,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差異也在擴大。與前者相比,大多數后者因疫情受到的影響更為嚴重,預計其增長軌跡不足以將投資或產出在本預測期(2022~2023年)恢復到大流行前的趨勢。
具體而言,世界銀行預測,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5%下降到2022年的3.8%和2023年的2.3%。不過,雖然增速放緩,但仍足以使產出和投資恢復到疫情之前的趨勢。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6.3%下降到2022年的4.6%和2023年的4.4%。到2023年,所有發達經濟體的產出都將全面復蘇,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仍將比疫情前的趨勢低4%。諸多脆弱經濟體受到的打擊更大,與疫情前的趨勢相比,脆弱和受沖突影響的經濟體產出將下降7.5%,小島國將下降8.5%。
過去一年中,全球貿易與全球經濟活動同步回升。貨物貿易的復蘇是迅速的,服務貿易開始穩定,但復蘇仍然滯后,旅游服務尤其低迷。低迷的旅游流量對依賴旅游業的經濟體,尤其是許多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造成了重創。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大多高度依賴大宗商品出口,因此會受到大宗商品價格“繁榮-蕭條”周期的影響。報告發現,過去兩年這種周期波動尤為劇烈,大宗商品價格先是在疫情暴發后暴跌,此后又大幅飆升,某些商品甚至在去年達到歷史新高。全球宏觀經濟形勢和大宗商品供給因素可能會導致這種周期持續出現。對許多大宗商品而言,這種周期還可能被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放大。
分析還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幅度往往大于下滑,這為大宗商品出口國實現更加強勁和可持續的增長創造了重要機會。但前提是,它們能在繁榮期采取有條理的政策來充分利用高價格帶來的收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