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中國經濟年報——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9%。在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情況下,中國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成績單,充分體現了過去一年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顯著成效。而以不同的視角觀之,我們更能看到這張成績單的成色十足。
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壓艙石”。當前,世界經濟正在走出低谷,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相互交織,加劇了經濟復蘇進程的不確定性。根據IMF的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到5.9%,其中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實際GDP增速分別為6.4%和5.2%。相比之下,中國經濟實現8.1%增長,再次領先全球經濟增速與新興市場增速。
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25%左右。與此同時,2021年中國外貿依舊保持強勁走勢。在全球經濟面臨疫情強大沖擊,供應鏈和價值鏈都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拉動增長最主要的力量。
從國內角度來看,工業制造、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器”。工業制造快速增長動力來源于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而在工業細分領域,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是18.2%和12.9%;從產品看,新能源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增長145.6%、44.9%、33.3%、22.3%。這些高增長的細分領域,正是我國制造業結構優化的重點領域。
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型服務業快速崛起,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風口”。2021年,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7.2%,充分體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在逐步成為我國服務業的重要推動力。數字經濟憑借在增強工業經濟韌性、彈性和質量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IT”技術融合集成,成為振作工業運行、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經濟的成績與潛能令人振奮,但我們更要看到壓力和挑戰。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世界經濟大潮波濤洶涌,全球低通脹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復合型通脹風險正在顯現,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充滿挑戰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在強大內生動力的推動下,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2022年是我國經濟逐步回歸常態運行的一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經濟的巨輪一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披荊斬棘、行穩致遠。
(作者系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高端智庫咨詢課題專家、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1年中國經濟年報——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51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9.1%,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9%。在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情況下,中國仍然交出了一份令世界矚目的經濟成績單,充分體現了過去一年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顯著成效。而以不同的視角觀之,我們更能看到這張成績單的成色十足。
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壓艙石”。當前,世界經濟正在走出低谷,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相互交織,加劇了經濟復蘇進程的不確定性。根據IMF的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到5.9%,其中新興市場和發達經濟體實際GDP增速分別為6.4%和5.2%。相比之下,中國經濟實現8.1%增長,再次領先全球經濟增速與新興市場增速。
2021年中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預計超過18%,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25%左右。與此同時,2021年中國外貿依舊保持強勁走勢。在全球經濟面臨疫情強大沖擊,供應鏈和價值鏈都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為全球經濟的穩定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拉動增長最主要的力量。
從國內角度來看,工業制造、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器”。工業制造快速增長動力來源于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而在工業細分領域,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是18.2%和12.9%;從產品看,新能源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增長145.6%、44.9%、33.3%、22.3%。這些高增長的細分領域,正是我國制造業結構優化的重點領域。
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生產型服務業快速崛起,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風口”。2021年,第三產業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7.2%,充分體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在逐步成為我國服務業的重要推動力。數字經濟憑借在增強工業經濟韌性、彈性和質量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IT”技術融合集成,成為振作工業運行、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經濟的成績與潛能令人振奮,但我們更要看到壓力和挑戰。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世界經濟大潮波濤洶涌,全球低通脹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復合型通脹風險正在顯現,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充滿挑戰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在強大內生動力的推動下,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2022年是我國經濟逐步回歸常態運行的一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中國經濟的巨輪一定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披荊斬棘、行穩致遠。
(作者系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高端智庫咨詢課題專家、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