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年里,上海GDP規模創下新高,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在1月20日開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上,上海市市長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21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大關,達到4.32萬億元,增長8.1%。
與位居全國城市首位的生產總值對應的,是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制造業產值增長18.3%,每千人擁有的企業數位居全國第一等數據。
2022年,上海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設定了主要的預期目標:全市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則保持在4.2%左右等。
“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后,我們的增長邏輯和之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已經不同,要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上海社科院黨委書記權衡說。
“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過程,是資源重新配置、功能能級提升、體制機制不斷深化的過程。”權衡說,這一過程會帶來上海勞動生產率、資源配置效率、技術進步的提升空間。一旦實現這幾方面的提升,上海的全要素生產率(TFP)將得到空前釋放,既帶來增長的速度,也帶來增長的質量。
2022年是上海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關鍵之年。權衡認為,目前上海高質量發展的動能還在加強中,兩三年內優勢會更明顯。
上海經濟布局正在調整
“全國未動,上海先動,穩健行動。”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首席研究員何萬篷說,上海是全國經濟穩定的壓艙石,越是外部動蕩、發展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候,上海的作用越是明顯。同時,上海也是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先行先試者。
引領高質量增長的要求,上海怎么動?
“大到大科學裝置的投資建設,小到對音樂劇、脫口秀等文創業態的包容鼓勵。有些是順周期的,有些是跨周期、逆周期的。”在何萬篷看來,近幾年上海的經濟調節和布局變化很大,相繼提出了強化“四大功能”、全力打響“四大品牌”、發展“五型經濟”、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國際數字之都、五個新城全面發力等。
“變化大很正常,變化不大就不是上海了。”何萬篷說,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上海的這些變化,對長三角乃至全國,都將發揮重大的牽引作用。
以變應變、主動作為。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契合,近年來上海的主要經濟指標也出現變化。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指標,要求“十三五”力爭保持在25%左右。
“十四五”規劃中,上海一方面把主要指標從25個減少為20個,常住人口數、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等5個指標不再作為主要指標。一方面新增了9個指標,占20個主要指標總數的45%。
新增指標包括: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金融市場交易總額、單位建設用地生產總值、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顯然,意在突出質量、結構和效益導向。
數據顯示,2021年,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4件左右,增長15%左右。全國這一數字為7.5件。
同時,工業經濟密度穩步提高,全年產業園區地均工業產值82億元/平方公里,同比提高7.9%;首批26個特色產業園區地均產出超過180億元/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120%。
而上海制造業用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2%,五大高載能行業下降7.2%。
承載國家戰略
指標變化的背后,是謀劃未來經濟增長思路的變化。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進入高質量增長階段,上海需要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經濟活動。“上海坐擁多個國家戰略,這也給了上海更多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機會。”
權衡表示,上海能夠承接多個國家戰略,是因為自身具備充分的改革試點條件,也交出了優異的成績單。與此同時,這些國家戰略也給了上海高質量發展更多的動力。
權衡說,國家戰略帶動形成的高水平的改革、高標準的開放、高質量的創新發展、現代化發展的高標準引領,是上海未來發展戰略優勢。
比如,通過高水平的改革,上海可以建設高標準的要素市場,推動“五個中心”功能升級;通過高標準的開放,上海可以從自貿試驗區到臨港新片區再到浦東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打造中,實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制度型開放。
何萬篷說,超大城市經濟體系演進的目標,一定是錨定“四大功能”(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開放樞紐門戶),連接全國,連接全球,爭取在規則、規制、標準和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率先構建”,同時和新格局相匹配,面向未來,定義未來。
“定義未來,就是兩力兩權——影響力、競爭力,話語權、定價權。”何萬篷說。
更進一步,國家戰略如何轉化成地方發展的動力?權衡表示,高質量發展需要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支撐,這些國家戰略也正在推動上海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產業體系。
目前,上海正在建設一個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先進制造業要構建“3+6”(三大先導產業、六大重點產業)的新型產業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業集群。
得益于2018年中國取消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要求,特斯拉落戶上海。2021年,投產兩年的上海超級工廠完成了484130輛交付,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1.7%,實現了超千億元的產值,也帶動產業鏈上企業的快速增長。
得益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更大程度壓力測試、全球一流營商環境,2021年,臨港新片區工業總產值預計同比增長70%,生產性服務業預計同比增長35%。
瞄準這些新動能
上海今年要重點做的工作,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用“十個聚力”概括。其中,首先是“聚力更好發揮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引領作用”。
被中央賦予重大戰略任務的浦東,今年在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道路上,將探索開展綜合改革試點,深化商事登記確認制等改革,并打造一批功能性產業創新和服務平臺,支持推出更多面向國際的人民幣金融產品,推動設立場內全國性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等重大平臺。
與此同時,加快建設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實行更大程度的壓力測試,推動率先試點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度型開放舉措,以及深化科創板制度創新,推動更多“硬科技”企業上市,都在上海今年的任務之列。
在發展新動能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這三大先導產業仍然是重點。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年要全力推進三大產業“上海方案”,加快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強化新賽道布局和終端帶動。
其中包括:增強集成電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國產設備、零部件、材料、設計軟件等補鏈強鏈固鏈計劃。提升生物醫藥產業鏈協同水平,加快打通臨床研究及應用的快通道,推動創新藥、高端意料器械研發攻關和產業化。促進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實體經濟,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創新行動,布局發展一批智能終端產品和機場、建筑、能源等場景應用。
同時,瞄準產業鏈高端和核心環節,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推進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等,拓展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先進材料市場化應用,布局電子信息和民用航空、空間信息、船舶海工等高端裝備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等特色產業集聚區。
為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海將全面發力“五型經濟”。龔正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深入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推動首臺套設備、首版次軟件、首測試場景、首批次新材料等創新成果先試先用,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上海還計劃大力發展金融、航運等領域高端服務業,推進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建設,推動航運運價指數期貨上市,支持綠色金融等業務創新。同時,深入實施增能計劃,集聚更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央企總部、民企總部,以拓展研發、銷售、金融等功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