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空翻、落地……成千上萬次跳躍,不斷摔倒再不斷站起來,滑雪運動員李妮娜把冰雪世界當做主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的厲害”;
五年,三百多項試驗……火星探測器設計師賈陽把自己的主場放到天上,帶領團隊制作“祝融”打卡“熒惑”,助力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登陸火星的國家;
“在熒幕面前,表演者騙不了觀眾……”演員吳京敬畏觀眾、堅守初心,以世界院線為主場,講述中國故事,收獲百億票房……
去熱愛,不認輸,無論在天上,在熒幕前,還是在冰雪的世界里,你都可以slay全場——1月23日,人民日報推出《活出自己的主場》“態度大片”,用吳京、賈陽、李妮娜的故事向世界展示“我們在場,就是屹立世界的中國主場”的中國精氣神。
中國飛鶴研究院副院長、乳品研發首席科學家蔣士龍的身影出現在了短片的結尾。
(中國飛鶴研究院副院長、乳品研發首席科學家蔣士龍)
與每一個不負期待,不負時代,正努力活出自己主場的中國人一起,這家中國乳企在過去的60年,匠心堅守,以“奶源革命”重新定義乳業主場,以“新鮮奶粉標準升級”引領國產奶粉“領鮮全球”……飛鶴在堅守中突破,于創新中引領,主場優勢愈發明顯。
堅守:“萬頭牧場”重新定義乳企主場
2006年,東北一個小縣城里,剛開始二次創業不久的飛鶴做了一個讓員工和業界都十分不解的決定——自建“萬頭牧場”。業內看來,背水一戰的飛鶴好像“拿錯了劇本”:債務纏身卻不去鋪市場、跑銷售,而是要種草養牛,并且一開口就是“萬頭牧場”……要知道,當時國內養殖規模超過千頭的牧場都屈指可數。
進行“源創新”,飛鶴很倔強。邏輯起點其實很清晰:農戶散養,“奶販子”散收,一滴牛奶進入乳品廠前,會在一條漫長且有監控盲點的鏈條上輾轉多番,在農戶、奶站、貿易商、卡車司機等中間多次易手,奶源質量無從保障。
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才能知道自己的主場在哪里。
一心想“生產出能放心給孩子喝的好奶粉”的冷友斌去美國考察,把 “他山之石”搬回東北小鎮:自建萬頭牧場規模養牛,同時搭配農場種植牧草,“沉浸式”品控嚴苛到每一顆牧草種子。
“奶源革命”的路卻并不好走:僅建一個現代化牧場就需五六億元,更何況重構產業鏈,打造產業集群。中國飛鶴副總裁、原生態牧業總經理付文國說:建設萬頭牧場是一次生死抉擇,飛鶴投入了全部身家,失敗了,飛鶴就不復存在。
“堅守者”飛鶴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收獲了市場的肯定。
(飛鶴自有牧場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如今,以北緯47°黃金奶源帶上的自有牧場為起點,飛鶴創造性打造的中國嬰幼兒奶粉行業產業集群已鑄就,開啟了中國嬰幼兒奶粉的全產業鏈時代。
飛鶴的主場,已經做大。
突破: 云溯源無懼4億人圍觀
早晨7點,日均140元“餐標”喂養的奶牛從恒溫牛舍有序進入擠奶廳。新鮮采集的牛奶10分鐘內被降至0~4℃存進貯奶罐,全封閉低溫運輸,2小時直達工廠……
這是出現在一場7*24小時靜直播里 “一鏡到底”的畫面。飛鶴在工廠、牧場等生產的關鍵環節設置24小時開機的靜態攝像頭,打造“透明工廠”,讓每一個想要了解飛鶴生產工藝的人可以實時“監工”,見證飛鶴從一株牧草到一滴牛奶,再到一勺奶粉的品質追求。
彈幕上,消費者對國產奶粉和民族乳業的信心正在躍升——“國產奶粉可以了!”“馬上給寶寶安排上!”
鮮奶乳脂、乳蛋白含量分別超過3.8%和3.4%,菌落指數指標小于5000cfu/ml,體細胞≤15萬個/ml……2020年,飛鶴系統化溯源直播開啟至今,已有超過4.16億人次通過一系列線上、線下溯源活動,圍觀一罐罐高品質奶粉的生產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構建溯源系統服務消費者,只是飛鶴全面數字化升級戰略的“冰山一角”。作為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先鋒樣本之一,飛鶴把大數據能力建設當成一種基礎設施持續推進,它的示范價值開始從點與鏈走向全局,并更清晰地向著行業的未來延伸。
(飛鶴智能工廠的機械臂正在裝箱)
如果說建立產業集群是飛鶴穩健發展的基石,那么數字化升級則是推動飛鶴邁向“科技乳企”的階梯。
或許,繼“奶源革命”后,飛鶴又通過數字上行,打造出一套全新的“科技乳企”的語言體系,讓其有機會去抬高整個行業的天花板。
飛鶴的主場,越發智能。
創新:“鮮”人一步做強主場優勢
“一定要有適合中國孩子體質的奶粉,這個目標就是我的主場。”1月23日,蔣士龍博士出現在了《活出自己的主場》短片里。
“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2015年飛鶴確定的這一品牌定位意味著其代表國產品牌在與一眾洋品牌短兵相接的過程中,開辟出一條嶄新的賽道。“我們想要創新,就一定要先突破標準,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創性。蔣士龍說。
有數據顯示,2016-2020年飛鶴的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超過109%,研發人員擴充超過3倍,研發成果迭出,科研實力正成為飛鶴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截至2021年,飛鶴已收集覆蓋國內27個省份的近2萬個母乳數據庫樣本,為研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筑牢了基礎。2021年1月,中國飛鶴發布三大母乳研究成果,實現了從“成分含量研究”到“成分微觀構成及動態變化研究”的跨越升級,這在國內母乳研究中尚屬領先。8月,飛鶴在院士工作站年會上再次公布母乳研究的結果,以及沉淀的中國母乳譜系研究和CHMP計劃(中國母乳計劃)兩大技術路線。目前,飛鶴已運用生物學領域的前沿方法,將母乳看作一個復雜的生物學系統,研究母乳及其代謝過程,以及對于嬰幼兒生長發育的影響。
今年1月,飛鶴全新升級了新鮮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體系,在行業內首次提出了涵蓋飼料、奶源、配方、加工、儲運、智能制造、產品、消費者服務體驗,從田間到家庭消費“全產業鏈新鮮”的“6+1+1”新鮮標準體系。
(飛鶴新鮮標準體系評審會)
“6+1+1”,如同一個接力賽跑道上的8位選手,在把飛鶴奶粉交到消費者手中時,確保速度與新鮮并存。
“要新鮮,就要實現種草、養牛、加工一體化,這樣中國奶業就不會被‘卡住脖子’,保障了產業安全。”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加啟用“開創性”評價該新鮮標準。
回望2010年,有外國企業出價48億元收購飛鶴。彼時,“國粉”信譽受創,洋奶大行其道,再加上全產業鏈這只“吞金獸”纏身,飛鶴前景不明。深夜,冷友斌自問自答:
“賣掉飛鶴去干什么?”
“還是做奶粉。”
“那為什么還要賣呢?”
“如果飛鶴賣出去,洋奶粉就很可能拿下中國奶粉市場。”
“不賣了,跟他們打!守住一口中國奶。”
每個主場都是一場較量,中國飛鶴用“守住一口中國奶”的信念迎接著一次又一次的挑戰,積蓄著勇立潮頭的闖勁。
掀起奶源革命,引領行業嚴控安全品質,助推民族乳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飛鶴憑實力控場,未走過捷徑,也永無止境。(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