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國務院官網當地時間2月12日發布公告,要求駐烏克蘭大使館的大部分美國雇員離開烏克蘭。
美國國務院表示,自2022年2月13日起,美國國務院將暫停美國駐烏克蘭基輔大使館的領事服務。大使館將在烏克蘭利沃夫維持小范圍的領事服務運行,用于處理緊急情況,但無法提供護照、簽證或常規領事服務。
美國國務院敦促美國公民請勿前往烏克蘭,同時敦促在烏人員應立即通過商業或私人方式離開烏克蘭。
據央視新聞援引塔斯社12日報道,烏克蘭首都基輔新聞部稱,基輔市長克里琴科表示,已經批準了一項撤離計劃,以防范可能出現的緊急軍事情況
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提醒
2月11日晚間,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發布提醒:
近期,烏克蘭疫情日趨嚴峻,已發生多起我在烏公民感染或回國確診事件。同時,烏俄當前緊張關系局勢引發多方關注,出現了各種說法,相互之間不盡一致。
中國駐烏克蘭使館提醒在烏中國公民堅持做好疫情防護,特別是不能放松對低齡兒童的保護措施,乘機途中務必不摘口罩,同時密切關注烏局勢變化,增強防范意識。使館將永遠和大家同在!
烏克蘭局勢持續緊張至少10國政府提醒公民離開烏克蘭
目前,包括美國、英國等在內的多國呼吁本國公民離開烏克蘭。央視軍事報道,當地時間2月11日,美國五角大樓官員透露,拜登政府將從第82空降師派遣3000名士兵進駐波蘭,以加強北約在波蘭的防御。此前,美方證實已有數百名美軍抵達波蘭。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此前的2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敦促在烏克蘭的美國公民“立即離開”,聲稱“事情可能很快變得很瘋狂”。當地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杰克·沙利文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公民應在未來24小時至48小時內離開烏克蘭。隨后日本、英國等國家迅速跟進。
據央視新聞報道,日本外務省當地時間2月11日表示,由于烏克蘭局勢進一步緊張,日本已將烏克蘭全境的危險級別提高到最高等級,呼吁在烏克蘭的日本民眾立即撤離。
當地時間2月11日,英國外交部門建議民眾不要前往烏克蘭,并建議目前仍在烏克蘭的英國公民盡快離開。英國政府表示將繼續從基輔撤離使館人員,雖然目前該地區使館仍正常開放,但已經不提供一對一領事服務。
加拿大外交部長梅拉妮·若利2月11日晚發表聲明說,“在我們繼續與我們的伙伴密切合作并監測局勢的同時,我敦促在烏克蘭的所有加拿大人做出必要安排,立即離開該國。”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2月12日也呼吁澳大利亞人盡快離開烏克蘭。他當天在簡報會上稱,“我們的建議很明確,這是一種危險狀況——你們應該尋求設法離開烏克蘭。”
新西蘭外交部當地時間12日敦促在烏克蘭的新西蘭公民立即離開該國。
德國外交部當地時間12日建議在烏克蘭的德國公民盡快離開該國。歐盟也開始撤離在烏克蘭的非必要工作人員,這些表態顯然給本已十分緊張的俄烏局勢“再添一把火”。
西班牙外交部當地時間2月12日發布聲明,建議居住在烏克蘭的西班牙公民暫時撤離該國。
沙特駐烏克蘭大使館當地時間12日下午發布通告,呼吁近期計劃前往烏克蘭的沙特公民推遲其旅行計劃。沙特使館同時公布了使館聯系方式,要求在烏境內的沙特公民馬上與使館聯系以便安排離烏事宜。
當地時間12日,荷蘭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公開呼吁所有在烏克蘭的荷蘭公民盡快離開烏克蘭,并表示近期也不要前往烏克蘭,因為當地安全形勢非常嚴峻。荷蘭駐烏克蘭大使館也將從基輔遷往西部城市利沃夫。
當地時間12日,約旦外交與僑務部發布烏克蘭旅游警示,敦促本國公民近期避免前往烏克蘭,并呼吁目前仍在烏克蘭境內的約旦公民,盡快與位于烏克蘭首都基輔的約旦文化辦公室或者與位于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約旦駐土耳其大使館取得聯系。
當地時間2月12日,立陶宛外交部建議該國公民不要前往烏克蘭進行不必要的旅行。
當地時間12日,格魯吉亞外交部宣布其駐烏克蘭的外交機構進入緊急工作狀態。其外交機構包括駐烏克蘭大使館和駐敖德薩總領事館。
當地時間12日下午,科威特外交部發布通告,呼吁近期計劃前往烏克蘭的科威特公民推遲其旅行計劃,并呼吁在烏境內的科威特公民離開烏克蘭。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2月10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與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會談后舉行記者會。拉夫羅夫表示,俄羅斯可能也會像西方國家一樣,建議俄羅斯駐烏克蘭外交使團的非必要人員離開該國。
就西方國家發布所謂“俄羅斯準備入侵烏克蘭”的報道,拉夫羅夫強調,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呼吁西方國家不要就此制造恐慌,而西方國家卻只把澤連斯基當作工具,以使俄羅斯失去平衡。沒人關心澤連斯基的想法,也沒人在意西方歇斯底里式的言論對烏克蘭和烏克蘭的經濟、預算及對烏投資撤離產生何種消極后果。
由于俄羅斯是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地緣局勢的持續緊張令市場擔憂情緒升溫,11日國際油價顯著上漲。紐約商品交易所3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盤中一度漲超5%,觸及2014年9月30日以來的高位。截至當天收盤,紐約及布倫特原油期貨主力合約價格漲幅分別為3.58%和3.31%。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