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上海和深圳等都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但又具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中,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發揮首都引領優勢,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帶動周邊城區按照不同功能、承載能力和區位條件發揮城市作用,優化區域人才配置。 ]
科技政策要扎實落地,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2年七項重要政策之一,各地也相繼敲定了今年科技創新施工圖。
記者梳理31個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發現,根據自身特點,各地分別從基礎研究、創新平臺、人才高地建設等設定了今年的任務目標,多個省份將科技創新列為今年重點工作前三。
三大科創中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針對科技政策的扎實落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是,要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產學研結合。完善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形成扎實的科研作風。繼續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我國三大科創中心今年都進一步強調了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并將科技創新任務放在了今年重點工作的前三,幾個科教大省也對科技自立自強細化了具體措施。
北京市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今年主要任務的第二項是加快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筑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具體來看,包括緊扣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全面落實中關村(000931)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若干措施,加快形成高效的新型舉國創新體制機制,高水平建設“三城一區”主平臺。全面建設國家實驗室,加速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在未來科技前沿領域布局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力爭取得更多基礎原創成果和底層技術突破等。
上海今年第三項主要任務,是聚力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教育現代化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著力做強科技創新引擎。聚焦基礎學科、戰略導向領域,健全面向基礎研究重點團隊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積極參與、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布局一批市級重大科技專項。激發新型研發機構創新活力。
廣東提出,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全面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橫琴、廣州三個創新合作區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學城建設。同時,要爭取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在粵布局,集中力量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等。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副主任張宓之博士看來,“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空間布局的層次系統在重點建設區域和重點工作上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突出核心、向西邁進、市場為先”。
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參與國際科技創新競爭合作的重要標桿,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因此,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重大科技項目仍然會向這些地方傾斜,形成科技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來開展前沿的科學、技術探索。
根據近期公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上海、北京、廣東排在了前三,天津、江蘇、浙江位居前六。該《報告》編委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技術預測與統計分析研究所所長玄兆輝告訴第一財經,三大科創中心從創新策源、成果轉化、產業發展以及國際交往多方面能力來看,上海的基礎是最全面的,而且上海背靠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腹地廣、輻射帶動能力也強。北京有著國家科創資源密集的天然優勢,科學研究的能力、科技創新原創性產出比較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外向型經濟特點比較明顯,民營創新型企業也在該區域大量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帶動作用。
不只是三大科創中心,多地今年也提出了推進科技創新自立自強的任務。
江蘇提出,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優勢力量向創新“高峰”攀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揮財政專項資金撬動引領作用,聚焦先進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亟須突破的領域,全面推動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
浙江將著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聚焦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實施重大科研平臺設施建設千億工程,省級用于科技創新領域的資金增長40%。
中部科教大省湖北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切實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強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硬核支撐,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著力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實施科技金融“滴灌行動”升級版,設立省科技創新發展基金。
打造人才高地
在科技活動中,人才是關鍵?梢园l現,今年各地對科技人才的關注也都被放置重要位置。
北京提出,全面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圍繞創新鏈、產業鏈,加快集聚一批戰略科學家和敢闖“無人區”的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加強青年人才培養。圍繞高精尖產業急需領域,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計劃。落實“朱雀計劃”,加快引進項目經理、技術經紀人等多層次人才。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培養造就更多勇于創新突破、勇擔社會責任的優秀企業家。
上海表示,今年要發揮科教和人才資源優勢,擴大高水平科技供給,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要大力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依托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設施、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華為青浦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大力集聚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積極穩妥下放崗位設置、職稱評審、科研管理、經費支配等權限,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加強全市人才計劃整合,加快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
廣東也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入實施人才強省建設“五大工程”,制定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培育引進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動產業與人才融合發展,實施制造業人才專項行動和人才計劃。推動省內單位與港澳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引才聯合體,加強與港澳在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深化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
湖北提出,要發揮院士專家引領作用,實施“楚天英才計劃”,打造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師。優化科技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
浙江將深入實施“鯤鵬行動”“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等人才工程,新增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25個,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
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凱對第一財經表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都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但又具有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協同發展中,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發揮首都引領優勢,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帶動周邊城區按照不同功能、承載能力和區位條件發揮城市作用,優化區域人才配置。
姚凱還表示,上海的人才結構是金字塔形,也就是既需要處在塔尖的“關鍵少數”戰略科學家,也需要青年科技人才作為下層堅實的基礎。他認為,上海在吸引青年人才的同時,更要搭好青年人才成長的舞臺,讓“源頭活水”能夠暢通地流入科創主戰場,通過“揭榜掛帥”“賽馬”等選拔和培養機制創新,讓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有機會、有條件、有保障地挑大梁、當主角,在寬容公平的環境中成長為頂尖人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