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治療科學的發展迎來又一個里程碑事件。周二,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治愈了一名女性艾滋病毒,由于該患者在紐約長老會威爾康奈爾醫療中心接受治療,也被稱為“紐約病人”。
基于過去數十年艾滋病治療的科學經驗,近年來,HIV治療研究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在“紐約病人”之前,已經有兩名HIV男性患者已被治愈。這次,科學家使用了一種更加尖端的干細胞移植方法試圖解決“抗宿主病”。他們預計在美國,每年可接受類似治療的人群將擴大到幾十人。
但這種基因療法仍然無法惠及大部分艾滋病患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科傳染病專家黛博拉·佩爾索德(Deborah Persaud)教授表示:“雖然我們正在對可能治愈HIV的案例感到興奮,但干細胞治療方法對于數百萬 HIV感染者中大部分人來說仍然不是一個可行的策略。”同時也有研究人員警告稱,對于艾滋病“治愈”的說法仍需保持謹慎。
少數人的“狂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大衛格芬醫學院兒科傳染病專家伊馮·布萊森(Yvonne Bryson)博士周二在一場線上舉行的逆轉錄病毒和機會性感染年會上描述了這項新的案例研究。
UCLA的Yvonne Bryson研究團隊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佩爾索德博士領導的團隊共同負責了這項研究,旨在追蹤接受干細胞移植治療的25名HIV感染者。
試驗中的患者首先接受化療以殺死癌細胞,然后醫生從具有抗HIV基因突變的個體中移植干細胞,這些突變的基因缺乏病毒用來感染細胞的受體。
科學家們認為,這些人隨后會發展出對抗HIV的免疫系統。不過,研究團隊仍在應對尋找可治療患者癌癥和治愈HIV的干細胞供體方面的巨大挑戰。
具體到“紐約病人”,她是在2013年被診斷患有艾滋病,2017年被診斷患有白血病。自接受臍帶血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以來,這名女性患者的病情已經得到緩解,并且連續14個月沒有檢出HIV病毒,不再需要抗逆轉錄病毒療法。
“這是目前在干細胞移植的情況下治愈的第三個病例報告,也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女性的第一例報告。”國際艾滋病協會候任主席沙龍·萊溫(Sharon Lewi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前宣稱被治愈的艾滋病人分別是兩名男性患者,“柏林病人”蒂莫西·布朗(Timothy Brown)和“倫敦病人”亞當·卡斯蒂列霍(Adam Castillejo)。其中“柏林病人”已于2020年因癌癥復發去世。
萊溫表示,盡管干細胞移植不是治愈大多數HIV感染者的可行策略,但先有的報告證實了治愈艾滋病毒的可能性,并進一步加強了使用基因療法作為治愈艾滋病毒的可行性。
單倍體臍帶移植
該研究表明,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抗HIV細胞的移植。在此前的脊髓移植種,通常會出現所謂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供體免疫系統會攻擊受體的免疫系統。在最新的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威爾康奈爾團隊開發的一種被稱為“單倍體臍帶移植”的尖端療法治療“紐約患者”。
被移植到癌癥患者的臍帶血包含了相當于強大的新生免疫系統的干細胞。一天后,這些患者接受了更大的成體干細胞移植。成體干細胞能迅速繁殖,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成體干細胞完全被臍帶血細胞所取代。
與成體干細胞相比,臍帶血的適應性更強,好處是只需要較少的接近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匹配,即可成功治療癌癥,并且引起的并發癥也更少。然而,臍帶血通常不會產生足夠的細胞來有效作為成人癌癥治療,因此這種血液的移植傳統上主要局限于兒科腫瘤學。在單倍體臍帶移植中,額外移植來自成人供體的干細胞,可以幫助彌補臍帶血細胞的缺乏。
“紐約病人”是全球第二位接受“單倍體臍帶移植”的HIV感染者。在她之前,第一個接受該療法的患者在2013年治療后不久就死于癌癥。
“我們估計,美國每年大約有50名患者可以從這一手術中受益。”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干細胞移植項目范貝西恩(Koen van Besien)博士在談到“單倍體臍帶移植”作為HIV療法時表示,“使用部分匹配的臍帶血移植物,大大增加了為此類患者找到合適供體的可能性。”
此外,與干細胞骨髓供體資源庫相比,臍帶血更容易大量篩查HIV抗性異常。干細胞捐贈者必須具有抗HIV的罕見基因突變。
但對于全世界數以千萬計的艾滋病患者來說,干細胞移植治療還不能作為標準療法,使用這種治療腫瘤疾病的療法來治療艾滋病仍然具有爭議,被認為是“終極療法”,對于艾滋病的預防以及早期的檢測仍然是最重要的防控手段。
在人們對HIV治愈前景歡呼的時候,研究人員仍然警告稱,對于艾滋病“治愈”的說法仍需保持謹慎。UCLA大衛格芬醫學院的布萊森教授傾向于認為“紐約患者”的狀況處于“緩解”狀態,徹底治愈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此前,“倫敦病人”的病情改善也是經歷長期的評估之后,由“長期緩解”的狀態改為了“治愈”,并成為了世界上第2例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