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卉
奧運健兒在位于北京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展現的高山滑雪滑降、超級大回轉等高難度動作時,背后有著中國科技工作者歷時5年多的踏雪筑夢。他們打破國際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出適應中國氣候特征的冰狀雪賽道制作的關鍵技術,并為中國冰雪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當2015年7月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時,我國雪務工作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為掌握雪務保障的核心技術,2017年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秦大河的帶領下,中國正式組建北京冬奧會賽事用雪保障關鍵技術研究團隊,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哈爾濱體育學院、云頂滑雪公園等科研院校和相關企業參與其中。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王飛騰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保證比賽選手能達到每小時130公里至140公里的最高滑行速度,制造合適硬度的雪道是高山滑雪賽道的關鍵。但之前國內滑雪場都是購買國外的造雪設備,并由這些國外公司負責造雪。因此國外不僅控制造雪設備,還壟斷了造雪技術。
與普通滑雪場相比,競技賽場對人造雪技術要求更高。而冬奧會上,不同比賽項目對雪的密度、硬度和含水量均有不同的要求。其中最難的是制造高山滑雪比賽需要的冰狀雪。以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為例,這里擁有中國第一條達到冬奧會比賽水準的高山滑雪賽道,各類雪道總長度約23.1公里,最大垂直落差約925米。普通造雪機造出來的雪密度是每立方厘米0.3到0.4克,而冰狀雪密度則需要達到每立方厘米0.65克。冰狀雪的過程需要注水,但是注水的時長、相隔時間以及水壓等具體的參數,都需要經過反復試驗。同時,造出來的冰狀雪也要適應中國北方干燥且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征。
最終,研究團隊在我國不同地區的滑雪場開展了大量試驗,攻克不同氣候條件的冰狀雪賽道制造技術,中國人靠自己實現了“雪務保障自由”。
此前國際重大賽事已經普遍采用人造雪以保障比賽用雪質量。但一些外媒卻不斷炒作環保話題,稱北京冬奧會人造雪“破壞環境”“嚴重消耗地下水。”王飛騰表示,炒作北京冬奧會人造雪的這些媒體“可能不太懂滑雪”。他說,“前兩天北京、張家口下雪后,冬奧場館運營團隊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理自然降雪。因為自然降雪密度非常低,不適合比賽。”
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雪質也受到很多國際參賽人員的稱贊。國際雪聯高山滑雪委員會主席伯恩哈德·魯西表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上的雪質“絕對是完美的”“無法做得更好”。美國高山滑雪運動員瑞安·西格勒表示,“壯觀的雪和誘人的地形,創造了超棒的比賽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