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站上新臺階。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0.47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33.28萬億元)之內。
這是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元,與2016年約15萬億元相對照,六年間債務規模翻倍。
近些年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影響,尤其是疫情沖擊,為確保經濟穩定在合理區間,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力度,地方加大舉債擴大有效投資。2018年以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增速均保持在兩位數。
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不過,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大幅增加,使得地方政府債務可持續性面臨一定的挑戰,這早已引起官方警惕。財政部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曾舉辦研討會,探討我國地方政府最優舉債規模,以做到舉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衡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一個常用指標,是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近期在國務院例行政策吹風會上表示,2020年地方政府債務率是93.6%,總體來說不高。國際上通行的標準在100%到120%。
官方尚未公布2021年地方政府債務率,市場預計接近100%。不過,這只是一個參考指標。疫情之后不少國家加大發債,刺激經濟,債務率乃至負債率均超過國際通行標準但并未發生債務危機。從全國政府負債率指標看,中國遠低于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全國層面發債空間仍然較大。
另外,為了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中國采取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為地方舉債設立“天花板”。去年30萬億元舉債余額距離限額仍有近3萬億元空間。
財政部部長劉昆曾在《建立現代財稅體制》一文中,談及“十四五”時期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機制時,首先就強調要根據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的需要以及財政可持續的要求,合理確定政府債務規模。他表示,要完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確定機制,一般債務限額與稅收等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相匹配,專項債務限額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及項目收益相匹配。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隨著未來經濟穩步復蘇,地方政府債務擴張速度會有所放緩,與相應的收入增速相匹配。
與近些年政府債務規模攀升相對應的是,地方政府償債本金、利息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償債壓力加大。
財政部數據顯示,近些年地方政府債券到期償還本金和利息快速增長,2021年償還本金約26685億元,償還利息9280億元。
由于地方償債本金可以依靠發行再融資債券來借新還舊,極大緩解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去年,地方發行2.3萬億元再融資債券來償還本金。但利息必須要用真金白銀的財政收入來償還,不能借新還舊。近些年償債利息占地方綜合財力比重逐步提高。
相比于債務規模,債務期限結構錯配風險更值得警惕。近些年為了降低期限錯配風險,財政部調整政策,地方合理拉長了發債期限,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期限明顯提高,這跟鐵路、城際交通、收費公路、水利工程等建設和運營期限較長的重大項目更相匹配,也有利于緩解償債壓力。與此同時,為了避免人為將償債責任后移,一些債券項目片面拉長期限也被嚴查。
從財政部數據來看,2018年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期限僅6.1年,2020年達到14.7年。不過,這一數字在2021年縮短至11.9年。
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利率近些年也逐步下滑,從2018年的3.89%降至去年的3.36%,這減輕了地方債務融資成本,有利于債務可持續性。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告訴第一財經,隨著我國的貨幣政策與財政的協同強化,政策利率還有下降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吉富星對第一財經分析,低成本、透明化的政府債券替代了部分以往高成本、不規范的平臺債或隱性債務,看似政府債務累積和利息上升較快,但權衡對比后看,實際降低了財政風險。另外,債務本身是中性的,關鍵看債務的效率,保持適度赤字規模,有助于穩定宏觀經濟、緩解財政壓力。我國政府債務形成了優良的資產或提升了經濟社會效益,總體配置和使用效率較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