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近一年時間,總部位于英國倫敦的珠寶品牌費伯奇大中華區負責人胡國然在等中國出現一位“英雄”投資者,能正式打開中國市場的第一家門店。
2月17日,胡國然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他們最終選擇了在澳門落地。
費伯奇在業內被視作經典小眾的奢侈珠寶品牌,最出名的故事是曾經給俄國皇室定制50顆彩蛋。去年5月,胡國然曾帶領費伯奇在海南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以下簡稱“消博會”)亮相,以一顆標價1118萬元、重10公斤、18k黃金純手工的彩蛋備受矚目。
胡國然稱,費伯奇的貨品單價從2萬元到幾千萬都有,當時因展會期間免稅政策限制,銷售過程中遇到少許周折。但是,海南行讓胡國然對中國消費市場充滿信心。“北京、上海、成都,都是我們考慮比較多的。”胡國然說,自費伯奇在海南亮相以來,國內頂級的商場百貨也表達了希望費伯奇品牌進駐的意愿,他與王府井(600859)的人有過初步接觸,和高端百貨SKP、成都IFS一直在談,但沒有適合的投資者。他又稱,對當前國內各大城市推進建設的免稅店入駐有興趣,無奈沒有建立溝通的機會。
胡國然說,投資費伯奇的資金量級并不算高,甚至比加盟一些香港或國內的珠寶品牌還要低,除門店租金和員工工資,進貨大約需300-500萬元。他認為,這樣的量級對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是可以接受的,盡管中國人在國際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影響力是肯定的,但目前國內奢侈品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經營者更注重眼前的利潤。“澳門的美高梅酒店慧眼識英雄,店是酒店投資的,希望這樣的英雄很快會在中國內地出現。”胡國然說,今年上半年,他們的工作重點轉向澳門品牌店的開幕和宣傳,但他也相信,在中國,未來奢侈品的增長動力是強勁的。
胡國然的看法并不是沒有道理。
今年2月,海南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2022年春節假期,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為19.44億元,同比增長156%;免稅購物人數30.18萬人次,同比增長138%。今年1月1日至2月13日,海南十家離島免稅店銷售總額達99.54億元,同比增長70%。
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面對這樣的數據并不意外,一方面海南免稅市場火熱背后與國際市場奢侈品市場走勢一致,另一方面,受疫情導致的出入境限制影響,海南成為一個高端消費的“發泄點”。
自2020年,海南離島免稅政策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再次調整,海南離島免稅銷售就一直處于高速增長狀態。與此同時,國內多個城市如廣州、深圳、成都等都相繼宣布推進“市內”免稅店的建設項目。
免稅熱在海南:日均3億元銷售
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在2022年主要工作中提出一個目標:力爭離島免稅店銷售1000億元。
海南距離這個目標有多遠?
2021年4月20日,海南省商務廳曾公布過的一組數據顯示,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自2011年4月20日實施以后,十年時間,離島免稅購物金額達到948億元。而今年2月,海南省商務廳的另一組數據顯示,2021年,海南10家離島免稅店銷售額是601.73億元,同比增長84%。
變化從2020年7月后開始發生。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在2020年6月29日發布的《關于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2020年7月1日后實施的新政主要調整包括免稅購物額度從每年每人3萬元提高至10萬元,離島免稅商品品種由38種增至45種,以及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并明確具有免稅品經銷資格的經營主體均可平等參與海南離島免稅經營。
自此,海南免稅購物開啟高速增長模式。同年9月2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沈丹陽在中國綠公司2020年會共享自貿港新機遇論壇上公布,7月1日到9月26日,88天離島免稅銷售額達到了83億元。沈丹陽在這場發布會上也提出兩個數據:海南免稅銷售平均每天1個億,離島免稅可能很快做到一千億。
2020年7月,海南離島免稅新政落地時,海南省商務廳公布的海南離島免稅經營主體是中國中免(601888.SH)1家,離島免稅店共4家。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海南免稅熱吸引了中國中免、深圳免稅集團、珠海免稅集團等免稅經營主體加入、擴大在海南的免稅業務。至2021年底,海南離島免稅經營主體共5家,離島免稅店已增至10家。
在免稅銷售額方面,2021年春節期間的2月11日至17日,海南9家離島免稅店7天銷售額超15億元,日均大約是2億元。2022年春節期間的1月31日-2月6日,海南10家離島免稅店總銷售額21.31億元,大約是日均3億元。同時,截至2022年2月13日,海南離島免稅店銷售依舊保持著平均每天銷售額超3億元的水平。
從免稅行業代表企業中國中免的業績報告來看,中國中免2020年年度報告稱,盡管處于疫情影響期間,在海南離島免稅新政的有力推動下,根據《國際免稅新聞》(DFNI)和《穆迪報道》的最新統計,公司的排名從2019年的全球第四位躍升至2020年的全球第一位。中國中免2021年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5.26億元,同比增長83.98%;實現利潤總額85.21億元,同比增長633.81%。
中國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也向經濟觀察報記者指出,盡管海南免稅銷售呈現爆發的狀態,但是整個社會消費品的零售增長并不理想,說明免稅市場在消費市場中的占比仍然很小。
免稅熱在“市內”:多地均在推進建設
免稅熱不僅在海南,也同樣表現在國內其他城市。
當中,2021年,深圳免稅集團用25天時間完成建成開業的速度,打造了位于深圳前海深港商貿物流小鎮的“全球購”線下體驗店,采用“線上平臺+線下體驗+現場提貨”模式經營。
但這一項目在運營中很快被給予“差評”。一位消費者在大眾點評平臺留下評論稱,“逛逛結果很震驚,小得可以,很多臨期商品,門口挺不起眼,菜市場既視感。”
2月17日,上述體驗店的一位工作人員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該商城銷售的產品占用的是消費者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年度個人額度,按照規定,在商城購物每單訂購限額為人民幣5000元,產品以香化、酒類居多,其次是化妝品,沒有數碼產品。“(商城)標價是含稅價,由深圳免稅集團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全額繳納,平臺貨物屬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貨物。”工作人員說。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定義,市內免稅店是指設立在市區內,在政府監管下銷售免稅(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商品的商店。其實質是設立在市區的出境免稅店,通過市內提前購買、機場離境提貨的模式,方便即將出境的旅客挑選、購買商品以攜帶出境。按照現行政策規定,我國市內免稅店的銷售對象為即將出境的外國旅客和港澳臺同胞,經營品類以首飾、香水、皮包和高檔名牌手表等商品為主。
海南離島免稅新政落地前,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曾提出,完善市內免稅店政策,建設一批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對市內免稅店的建設經營提供土地、融資等支持,在機場口岸免稅店為市內免稅店設立離境提貨點。擴大口岸免稅業務,增設口岸免稅店。《意見》亦提出,要堅持服務境外人士和我出境居民并重,加強對免稅業發展的統籌規劃,健全免稅業政策體系。在免稅店設立一定面積的國產商品銷售區,引導相關企業開發專供免稅渠道的優質特色國產商品,將免稅店打造成為扶持國貨精品、展示自主品牌、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
2021年2月,成都市錦江區商務局官方微信發布信息稱,錦江區積極對接中國旅游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引入市內免稅店消費新模式,豐富消費業態、促進消費回流、釋放消費潛力,全力爭取2021年內呈現市內免稅店項目。
2022年1月,中國旅游集團官方微信發布信息稱,將與廣州市政府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免稅綜合體——廣州北站免稅綜合體項目。該消息稱,項目包含免稅商城、奧特萊斯商城、1棟辦公塔樓、2棟商業塔樓及部分公共配套設施等。同時,該項目直線距離白云國際機場約10公里,將探索首創TOD(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項目開發)+免稅IP的綜合開發模式,面向花都新中產、城市新世代、樞紐訪客三大客群。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免稅店一般都在口岸,如機場、港口,進入市區一般是自貿區或自貿港。
“現在免稅店擴大化,應該不會有太好的前景。”彭澎認為,一方面是會影響口岸和自貿區的免稅店效果,另一方面是會帶來惡性競爭。他認為,廣州、深圳、成都都是一線城市或準一線城市,如果在自貿區或自貿港以及口岸之外搞免稅店,應該在落后地區或口岸城市搞,這樣才具有搞免稅店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如果是花都,要看與機場的關系,與機場聯動可以看作為機場的延伸。如果是前海,要看是否是香港免稅店的替代。”彭澎認為,市內免稅店不要與本地經濟爭利,如果是進口替代就可以。
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市內免稅店與海南的情況不一樣。“你只要在海南境內就可以在免稅店直接購買,而且現在額度也提得很高,但市內免稅店仍然需要消費者提供國際機票,或者相應的出境證件等,然后去機場提取,這在國際上早就有了,也很成熟。”陳波說,目前各地城市推進建設的市內免稅店,更多是提供免稅銷售的便利化。“對免稅經營企業來說肯定是利好的,對國內免稅商品銷售也是有意義的,但是促進消費回流,或者說高端消費角度方面可能短期的影響力還是不大的。”陳波認為,對于推動建設市內免稅店的城市而言,增加一些消費場所、多一些營業稅、多一些就業機會、多一些投資是對城市有益無害的。同時,從國際化長遠來看,一個城市的國際交往比較多,自然也會促進國際旅客進行免稅商品的消費,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巴黎的很多商場。“但是我個人感受,除非有一個大規模的開發,否則一兩個小小的商場,或者一個機場免稅店到市內辦一個分支,影響不會很大。”陳波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