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信貸和財政脈沖將如期回歸,宏觀政策力度已變得更積極。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我們認為,進入虎年,財政與信貸政策扶持、監管糾偏,防疫與經濟動態平衡,有望讓經濟重振虎威,煥發活力。
虎年已至,市場針對經濟走勢仍有憂慮,提出了三問:首先,在房地產市場熱度減退的局面下,中國是否能推動信貸周期回歸,穩定經濟增長。其次,中國大力實施行業監管治理的同時,企業如何穩定發展預期、保持信心。最后,全球新冠疫情特別是奧密克戎在全球多國發散,防疫會否沖擊消費甚至供應鏈?
近期,中國政府的穩增長信號不斷釋放,但市場預期仍較為低迷,恢復并加強預期尚需時日。從經濟數據上來看,2022年1月份房地產市場繼續走軟,對地產的需求端措施依然緩慢;春節的消費活動,大致與2021年12月份持平。
虎年的中國經濟能否在三重壓力之下重振虎威?我們認為,三個問題有望一一破局:
首先,信貸和財政脈沖將如期回歸。宏觀政策力度已變得更積極。繼202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中國人民銀行在2022年1月通過降息等方式表達了明確的信號;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和服務業特殊困難行業紓困發展的措施。當前已有三分之二的省份將2022年GDP目標定在6%以上,超市場預期,彰顯了地方穩增長的積極預期。
一些觀察者以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來論政策效果,這或是緣木求魚。自從2017年以來,中國的政策周期已表明,即便房地產行業未見大幅轉機,信貸周期依然有望受益于積極的財政舉措,正如2019年上半年,“房住不炒”的原則下,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力和監管糾偏,依然推動了社融反彈,經濟企穩。今年財政支出強度或將只增不減,有助于抵消房地產熱度減弱帶來的影響。例如地方專項債資金,今年計劃前置的和去年留存的加起來,有近3萬億元,扶持基礎建設投資,地方政府也紛紛發布了更具雄心的投資項目。在此推動下,1月份的信貸增長強于市場此前的預期。預計今年一季度末,隨著財政資金的釋放,信貸脈沖將進一步反彈。
其次,經濟以外的部門也在糾偏,行業監管治理有望進入穩定階段。2021年中國政府對一些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亂象進行了整頓治理。當然,由于監管框架的重置需要經歷一段調整期,對于個別行業中可能出現的企業信心下滑現象,非經濟部門目前也正努力重塑信心。互聯網監管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相關代表召開了座談會,鼓勵他們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努力“做大做強”。國家發改委也表示要強化宏觀和行業監管政策的統籌協調,并重申有收縮效應的政策要慎重出臺。這些表態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即自2020年底開啟的對于部分行業的監管措施,有望進入更為協調、穩健的新階段,以對現有框架的落實為主。
最后,中國也在靈活優化防疫策略,動態清零更強調“動態”。中國沿海地區部分城市已逐漸摸索出更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防疫政策,要求一旦發現新病例,定向排查密接人群,精準防疫,從而將對經濟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在防疫策略的不斷優化調整之下,今年春節假期出行客流量,比2021年更多。
盡管目前市場信心仍有待進一步提振,但我們認為,伴隨著財政與信貸政策扶持、監管重置糾偏以及疫情防控策略適時調整,虎年中國經濟有望重振虎威,逐步復蘇。
(作者:邢自強,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