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正式簽署法令承認頓涅次克與盧甘斯克獨立,《明斯克協議》壽終正寢,烏東局勢愈發晦暗不明,大國關系又將迎來哪些變化?鳳凰網《前哨站》獨家解讀。
莫斯科時間2022年2月21日21時,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將正式簽署法令,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獨立。這也意味著俄羅斯正式放棄《明斯克協議II》。在該電視講話前,普京已經將他的決定通報給法國總統馬克龍與德國總理朔爾茨,法國與德國也是《明斯克協議II》的執行監督國。兩國雖對俄羅斯政府的決定表示失望,但均表示愿意繼續保持接觸。
此前的2022年2月15日,承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的法案在俄羅斯國家杜馬以351票贊成,16票反對,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也是在那一天,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科納申科夫,部分俄軍部隊已結束軍事演習,于當天啟程返回駐地。對俄軍集結情況的高度關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俄羅斯國家杜馬在莫斯科這次表決的影響。很多人甚至一度認為本輪危機即將無果而終。但僅僅在六天之后,形勢即發生重大變化。
俄羅斯承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獨立不太可能立即引發大規模武裝沖突,但卻可能意味著德法等歐陸大國在該問題上發言權的重挫。
德國與法國在烏克蘭東部危機中的身份,絕不僅僅是《明斯克協議》的監督國,回溯過去二十年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這兩個歐陸大國,憑借其經濟、文化與政治力量,在烏克蘭局勢上發揮的作用是關鍵性的。事實上,2014年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也與當年德法兩國決定接納烏克蘭加入歐盟有直接關系。
2014年烏克蘭內亂爆發,克里米亞獨立,頓巴斯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烏克蘭軍隊在馬里烏波爾與杰巴利采沃等戰役中均遭遇慘敗,甚至出現整建制被殲滅的情況,投入戰事的64000名烏克蘭軍人(占軍隊總編制的40%)傷亡被俘超過15000人。戰場慘敗、政治動蕩、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烏克蘭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同時,法國與德國也施展其影響力,促成俄烏雙方達成停戰協議。在2014年9月5日,烏克蘭代表與俄羅斯、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代表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明斯克協議》,法國、德國與白俄羅斯則作為協議執行的監督國。
但《明斯克協議》簽署后不到四個月,頓巴斯地區在2015年1月再次爆發沖突,烏克蘭軍隊在東烏克蘭民兵的攻擊下,節節敗退。美國宣布將向烏克蘭進行大規模軍事援助,北約也開始了相當規模的軍事調動,沖突出現急劇擴大的風險。而一旦俄烏沖突升級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沖突,法德等歐陸國家必將受到嚴重沖擊,不僅能源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安全戰略也將被完全捆綁于美國的戰車之上。因此,德國與法國再次緊急斡旋,2月7日,即分別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達成共識方案,2月11日,各方又在明斯克舉行峰會,期間法德兩國居中協調,連續進行16小時會談后,各方簽署新的停火協議,稱為《新明斯克協議》,或稱《明斯克協議II》。
根據《明斯克協議》與《明斯克協議II》,烏克蘭政府同意給予東南部兩州的自治權,但兩州仍留在烏克蘭領土內。這一安排極為潦草,幾乎只是要求相關各方將沖突凍結,沖突之下的種種矛盾與沖突均未得到解決。因此,這兩個協議被認為極端脆弱,締約各方乃至世界各國對該協議都缺乏信心。
本輪危機爆發以來,法國與德國領導仍然試圖通過多邊斡旋控制危機升級,維持此前達成的協議。但法德兩國始終無法解決俄羅斯與烏克蘭對各自安全問題的核心關切——法德無法向俄羅斯提供北約停止東擴的承諾,也無法向烏克蘭提供充分的安全保證。所以,俄烏雙方對法德兩國的回應均較為冷淡。
隨著普京正式簽署承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獨立的法令,本輪危機也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歐陸國家對局勢走向的影響力受到重挫,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對話則將變得更為直接、頻繁。但這并不意味著烏東危機走向尾聲,也不意味著沖突的危險會迅速消弭。在這一博弈中,俄羅斯的意圖逐漸浮出水面,隨著法德被邊緣化,俄羅斯能源武器的效用也迅速降低,而美國的意圖卻仍晦暗不明,拜登至今仍維持著“戰略模糊”,兩國后續的互動,必將伴隨各個方面的劇烈碰撞,危機升級的風險不容忽視。
(來源:鳳凰網軍事頻道 作者:明義)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