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23日公布,截至當日零時,香港新增867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75248例,累計死亡153例。
嚴峻的疫情形勢,也給當地經濟帶來壓力。2月23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2022/2023財政年度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時表示,抗擊疫情是當前壓倒一切的首要任務,特區政府會動用一切可動用的力量和資源抗擊疫情。對于提振經濟,香港特區政府也給出了多個“良方”。
據悉,香港特區政府將撥款約475億港元抗擊疫情。財政預算案將會派發1萬港元電子消費券,并會分兩期發放,每期各5000港元,預計660萬人受惠。
撥款約475億港元抗擊疫情 致力培育新興產業
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壓力,財政預算案推出多項一次性措施,緩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據悉,香港特區政府將撥款約475億港元抗擊疫情。在去年首次推出消費券計劃大獲成功之后,香港特區政府今年將推出新一輪消費券計劃,向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及新來港人士,發放總額1萬港元的電子消費券。預計措施可惠及約660萬人,財政支出總額約664億港元。
陳茂波指出,盡管全球經濟進一步復蘇將支持香港今年的出口表現,但近期本地第五波疫情急劇惡化,各種限制措施進一步收緊,消費和經濟氣氛均受到嚴重打擊。為成功抗擊疫情,政府需要大力加強各項檢測及抗疫工作,短期內難免對經濟活動產生沉重壓力,第一季度的經濟表現不容樂觀。綜合考慮多重因素,此次財政預算案提出總額超過1700億港元的逆周期措施,加上基建和其他開支的增加,預計能夠為經濟提供約3個百分點的提振作用。
對于香港經濟預測,財政預算案預測香港經濟在2023年至2026年間,平均每年實質增長3%,稍高于疫情前的10年2.8%的趨勢增長。陳茂波認為,去年內地經濟增長8.1%,較大部分經濟體的增速快。展望今年,盡管當前經濟面對一些下行壓力,但內地經濟基本面堅實,加上政策空間充裕,將會支持內地經濟穩步增長。內地經濟將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也是支持香港繁榮發展的最堅實基礎。
陳茂波還表示,特區政府此前致力培育新興產業,其中創新科技的產業生態系統已日漸成熟,未來數年可為香港經濟和競爭力作出更大貢獻。傳統產業之中,金融業一直迅速發展,前景亮麗,在未來仍會有助推動香港經濟增長。
陳茂波說,本屆特區政府已投放超過1300億港元于創科發展,近年成果漸現。他會在預算案增撥資源,持續強化整個價值鏈及創科生態圈。據悉,陳茂波此前曾通過預算案宣布在“未來基金”撥出部分款項,成立一個名為“香港增長組合”的投資組合,投資相關項目,目標是鞏固香港作為金融、商貿和創科中心的地位,長遠提升香港的生產力和競爭力。他表示,為培植一些較成熟及具潛質的企業,貢獻香港經濟,他會進一步把“未來基金”對“香港增長組合”的分配增加100億港元,當中50億港元會用作成立一個新的投資基金“策略性創科基金”。
為進一步推動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發展,特區政府會預留100億港元,為香港長遠提供更完備的配套,包括硬件、科研人才等各方面,提升不同機構包括大學在這方面的容量及能力,并建立更完善的產業鏈。目前香港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均具備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及設備,陳茂波宣布將有關資助增至4.4億港元,讓它們有更多資源進行研發工作。
已做好準備迎接中概股回流
提及科創,也不得不提到金融市場的支持。陳茂波表示,考慮到一些從事先進技術且具規模的科技企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但卻沒有盈利和業績支持,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正檢視主板的上市規則,研究在充分顧及相關風險的情況下修訂上市條件配合有關集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幾年港交所已經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如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允許沒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并為合格發行人在港股第二上市提供便利等。陳茂波指出,上述措施也推動了港股交投及市場規模增長。2021年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達1667億港元,較2020年上升29%。數據顯示,截至上月底,共有70家公司循此新制度上市,融資金額逾5700多億港元,占同期總集資額近一半。
陳茂波還指出,中資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市須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增大,已有不少中概股選擇回流。香港已為此做好準備,包括容許沒有不同投票權架構并屬非創新產業的大中華公司在港第二上市,并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這些措施將有利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資平臺的競爭力。
陳茂波指出,今年1月在平衡了確保上市公司質素、投資者保障及市場發展等考慮下,香港交易所推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制度,容許經驗豐富而信譽良好的SPAC發起人物色新創企業作為并購目標,扶植富有潛力的新興企業通過非傳統首次發行的方式上市,為香港引入一個全新的上市路徑。此外,香港證監會、港交所及金管局成立的工作小組,已完成容許“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以人民幣計價的可行性研究,提出詳細的實施建議。工作小組將展開籌備工作,并與內地監管當局和相關機構協商。他表示,未來會探討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繼續推動離岸人民幣產品發展,包括在港發行更多元化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債券。
其他互聯互通措施方面,陳茂波透露也正在與內地監管當局探討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包括逐步放寬額度、擴大可投資產品范圍、增加參與機構數量、完善銷售安排等。此外,兩地交易所在去年底已就將交易所買賣基金(ETF)納入互聯互通標的達成共識,ETF互聯互通也有望盡快落實。
北部都會區成亮點
去年,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時透露,香港特區政府將在香港北部建設一個300平方公里的都會區,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與深圳形成“雙城三圈”的戰略性布局。至此,北部都會區成為深港兩個城市之間發展新焦點。
陳茂波表示,將從“未來基金”累積收益中,預留1000億港元,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下設立專項資金,以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的進程。陳茂波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明日大嶼”計劃,將會是增加香港土地供應的重要舉措,可大量增加房屋供應。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以滿足未來10年約30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陳茂波表示,這33萬個單位約三分之一預計在第一個五年期落成,余下預計在第二個五年期落成。私營房屋方面,陳茂波表示,估計2022年起計的五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19000個,較過去五年的平均數增加約14%。
陳茂波表示,至于短、中期的私營房屋土地,特區政府會在未來五年準備好約103公頃土地,通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興建逾57000個單位的土地,當中近四成的土地供應來自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區;另外四成來自其他地區的特區政府賣地項目;其余則來自已經進入設計階段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他強調,明年特區政府會就加快流程、善用土地,以及推動建造業應用創新科技等方面,引入多項改善措施,以加快運用土地及建屋時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