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陳思佳】針對俄羅斯承認烏東地區獨立,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后宣布對俄制裁措施。歐盟也在當地時間2月23日通過一攬子制裁措施,宣布對俄羅斯發起政治和金融制裁,并對頓巴斯兩個“共和國”實施經濟制裁。
對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施壓,俄外交部則發出強硬表態。據“今日俄羅斯”報道,俄外交部23日發表聲明警告說,將以“強有力、不一定對等,但經過深思熟慮的方式”對制裁做出回應,對于美方來說,會是“精準和感受得到的回應”。
聲明強調,俄方已經證明,它有能力將制裁的影響“降至最低”,如果美國希望通過制裁“動搖俄羅斯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那么其目的“永遠都不會得逞”。
“今日俄羅斯”報道截圖
歐盟在當地時間23日晚間公布了對俄羅斯制裁的名單。根據歐盟理事會網站發布的公報,歐盟將對投票支持承認頓巴斯兩個“共和國”的351名俄國家杜馬議員,及27名“在破壞烏克蘭領土主權方面發揮作用”的重要人員和實體實施制裁,禁止他們入境歐盟并凍結其在歐盟司法管轄范圍內的財產。
歐盟理事會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歐盟發布的制裁名單顯示,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副總理胡斯努林、副總理格里戈連科、陸軍總司令薩柳科夫、海軍總司令葉夫梅諾夫、空天軍總司令蘇羅維金等俄政府、軍方高級官員均被列為制裁對象。俄總統普京暫不在此次名單之列。
在金融制裁方面,歐盟將禁止向俄羅斯政府和中央銀行提供資金,限制俄羅斯政府進入歐盟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及接受相關服務。
歐盟同時還宣布對頓巴斯兩個“共和國”實施制裁,禁止來自兩地的貨物進口,限制與一些經濟領域相關的貿易和投資,限制向兩地出口某些商品和技術,并禁止兩地的旅游服務。
在聲明的最后,歐盟敦促俄羅斯撤銷對“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的承認,呼吁其重返諾曼底模式及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小組的談判。歐盟還聲稱,隨時準備在“必要時”采取更廣泛的政治和經濟制裁。
英國和美國此前已公布了對俄羅斯的首輪制裁措施,主要針對俄金融機構及多名政府官員或寡頭。
美國總統拜登22日宣布,美國將對俄羅斯大型金融機構,俄羅斯國家開發銀行(Vnesheconombank)和俄羅斯工業通訊銀行(Promsvyazbank)及其子公司實施“全面封鎖”,禁止美國個人與企業與其進行任何交易。
美國還將擴大主權債務禁令,限制美國個人與企業參與俄央行、俄國家財富基金會和俄財政部發行的新債券的二級市場,從而“切斷俄羅斯政府一個關鍵籌款渠道”。
此外,拜登還宣布對5名俄羅斯高級官員及其家庭成員實施制裁,包括俄聯邦安全局局長博爾特尼科夫和其兒子,俄總統辦公廳第一副主任基里延科和其兒子,及俄羅斯工業通訊銀行首席執行官弗拉德科夫。
當地時間23日,拜登又發表聲明稱,美國和德國經過進一步磋商后,將確保“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不再繼續推進。拜登已指示美國政府對“北溪-2”運營公司及其高管實施制裁。
拜登22日就烏克蘭局勢發表講話,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制裁 圖自澎湃影像
英國首相約翰遜則在22日宣布,英國及其盟友將對俄羅斯5家銀行實施制裁,并對3名俄羅斯寡頭根納季·季姆琴科、鮑里斯·羅滕貝格和伊戈爾(002922)·羅滕貝格實施制裁。
俄羅斯外交部23日發表聲明說,針對美國實施的制裁,俄方將作出強烈回應。俄方反制措施不一定對等,但對于美方來說會是“精準”且“感受得到”的回應。 同時,俄方對在相互尊重、平等和考慮彼此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外交保持開放態度。
聲明表示,美國政府始終試圖通過制裁改變俄羅斯的方針路線。美國多年來阻礙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努力顯然是徒勞的,但它依然條件反射般地操弄起限制性手段,而手段本身既毫無成效,且有損美國自身利益。俄羅斯已經證明,自身有能力將制裁的損害降到最低。制裁壓力也無法影響俄羅斯堅定捍衛自身利益的決心。
聲明認為,美國的外交政策被單極世界的思維定式所俘虜,錯誤地認為美國仍有權利和能力向所有國家強加自己認定的國際秩序的規則。在美國外交可使用的“武器”里,除了訛詐、恐嚇和威脅別無他法,而這對俄羅斯起不到任何作用。
當地時間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令,宣布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并簽署俄羅斯與這兩個“共和國”的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俄聯邦委員會22日又授權普京在俄羅斯境外部署武裝力量,“保障頓巴斯地區和平”。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對于俄方此舉,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23日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說,這是烏克蘭當局長期破壞明斯克協議導致的直接結果,俄方確信局勢已經“無可救藥”,因此決定承認頓巴斯兩個“共和國”獨立。
“我們確信局勢已經無可救藥,才決定承認頓巴斯地區獨立。他們的生存權遭到踐踏,俄羅斯無法對400萬頓巴斯人民的命運袖手旁觀。”涅邊賈說,“因承認頓巴斯獨立而批評俄羅斯,是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的生命置之不顧,沖突爆發8年來,基輔當局和西方一直都是這種態度。”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