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俄烏危機動態是敵是友?俄羅斯、烏克蘭恩怨交織三百年
普京決定在烏克蘭開展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境內炮火連天。俄烏開戰,美國會不會下場?
俄烏雙方軍事動作層層加碼,利益相關方會談環環相扣。俄羅斯總統普京已經授權在烏克蘭的頓巴斯進行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首都隨后發生爆炸,事態不斷升級,但美國不會親自下場,原因如下:
核大國若開戰,必是兩敗俱傷
美俄兩國核力量非常雄厚,俄羅斯擁有數千枚核彈,足以應對其他國家;雖然美國核彈數量不及俄羅斯,但核威懾力同樣強大。一旦引發核戰,兩國勢必會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從數據上看,不管是哪國先發起戰爭,人口損失比例將超9成,對于美國和俄羅斯來說,要想在短時間內恢復原有實力顯然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格魯吉亞危機還是烏克蘭危機,其實都是美俄地緣政治競爭角逐的棋子而已。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俄雙方還會為了烏克蘭撕破臉嗎?
“攪局”慣用手段,美方點到為止
美國為了維護全球霸權地位,非常擅長在全球熱點地區“攪局”,包括以烏克蘭問題掣肘俄羅斯。 “攪局”能讓對手應接不暇,而美國自己卻可以好整以暇,這種“潰而不破”讓美國以更低的成本換取更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美國在此次俄烏危機中火上澆油,因為戰火,燒不到美國。烏克蘭離美國很遠,但離歐洲國家很近。俄烏局勢惡化,歐洲國家就得“滅火”。鷸蚌相爭,美國坐收漁翁之利。除轉移美國內部的經濟矛盾外,美國一方面可以通過“攪局”出售更多軍火,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制裁俄羅斯搶占其市場,加大對歐洲的液化天然氣出口。
“罩”烏克蘭不是美國的分內事
沒有任何條約或協議要求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援助。雖然美國一直強烈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和獨立,但美國沒有義務為其進行防衛。但如果這場危機發生在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那么情況就會大不相同,因為這些國家是北約成員國,美國對它們負有條約義務。因此,只要美方達到其“攪亂”局勢、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它付出的代價越小越好。顯然,與俄羅斯宣戰不在這一范疇內。
“開火”亦非美國國會的傾向
在1991年、2001年和2003年,許多國會議員公開表示支持軍事行動,國會通過了授權軍事行動的立法。今天,很難找到一個成員希望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對抗。成員發表的聲明以壓倒性多數反對此類軍事行動,并將限制對東歐盟友的支持,包括限制運往烏克蘭的物資。
美國參戰名不正言不順
目前,聯合國沒有要求采取軍事行動的決議。在1991年、2001年、2003年以及對巴爾干半島的各種軍事干預中,聯合國通過了允許使用軍事力量的決議,這些決議是賦予軍事行動合法性的必要條件。在此次俄烏危機中,不僅沒有這樣保護烏克蘭的決議,聯合國也沒有努力建立這樣的決議。雖然美國一直承諾要支持烏克蘭,但美國如果過多卷入,就會面臨與俄羅斯的直接沖突。這種沖突的代價和風險很高,且不涉及美國最重要的利益。冒著巨大風險,又沒有合法文件的支持。若交火,美國自詡的“英雄之舉”或引來一片罵聲。
美方早已鋪好臺階
雖然美方一直表示,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方將果斷回應,會讓俄方承擔嚴重后果,但美國總統拜登也強調,美國不會派兵進入烏克蘭,也不會與俄羅斯進行軍事對抗。“開戰”似乎不在談判桌上,這或許也是大國間的“默契”。若美方想開戰,無需遮遮掩掩。對照此前有關伊拉克戰爭的表態,時任美國總統布什表示:“(伊拉克對科威特的侵略)不會持久。如果對手不改變他們的行為,美國將動用軍事力量。” 但今天的情況并非如此,若美方真的有心阻止俄羅斯的入侵,“開戰”或早已擺上臺面。
軍隊安排透露美國不想開火
美國向東歐派遣了6000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來自第82空降師的輕型步兵。這些傘兵是一流的士兵,但他們裝備輕武器,機動性不強。他們缺乏運輸、后勤和重型火力,而這些都是對抗俄羅斯的裝甲和大炮所需的。此外,美國軍隊缺乏維持烏克蘭東部沖突所需的龐大后勤隊伍。雖然大部分美軍部署在波蘭(波蘭毗鄰烏克蘭),但距離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可能發生沖突的地區仍有約800英里。若美方意在交火,如此安排確實令人摸不著頭腦了。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