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緊張局勢愈演愈烈之際,原油價格在“破百”后持續上漲,歐佩克+增產和國際能源署(IEA)釋放石油儲備的消息均被市場“無視”。
盡管國際能源署3月1日宣布釋放6000萬桶石油儲備,但依舊是“杯水車薪”。3月2日,布倫特原油、WTI原油期貨雙雙突破110美元/桶,續創2014年以來新高。
歐佩克+按部就班的增產計劃也未能給高油價降溫。3月2日,歐佩克+如預期般同意將4月份原油產量提高40萬桶/日,但謹慎的增產步伐和越來越少的閑置產能預計無望解決當下的供需困境。
供應陰霾揮之不去
本輪油價飆漲無疑和烏克蘭緊張局勢息息相關。俄羅斯是全球第二大原油出口國,僅次于沙特阿拉伯,每天出口400萬桶至500萬桶原油,以及200萬桶至300萬桶成品油。
盡管美國、歐洲將能源貿易排除在對俄制裁范圍以外,希望防止能源價格進一步上漲,但俄羅斯油氣出口已經受到影響。雖然西方國家實施的一系列制裁沒有專門針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但一些俄羅斯石油的買家表示,他們無法從西方銀行開立信用證來支付購買費用,也很難尋找船只來運輸俄羅斯石油。
從市場表現來看,俄羅斯烏拉爾石油較布倫特原油的貼水已經超過18美元,創下1991年以來的紀錄。但即使在這一價格水平上,貿易商也很難找到愿意購買俄羅斯石油的買家。
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成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烏克蘭緊張局勢加劇和西方制裁升級,貿易商對俄羅斯原油交易異常謹慎,未來遭受制裁的風險以及支付成本增加等陰霾揮之不去,這直接導致俄羅斯原油的異常貼水現象。當未來俄羅斯原油顯示出性價比,大量不利消息塵埃落定、利空出盡,市場緊張情緒消退后,預計方能改觀。
Facts Global Energy原油分析師Alex Kavouris也表示,在緊張局勢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歐洲的買家也會盡量避免從俄羅斯購買石油。
市場需要警惕未來局勢進一步惡化的可能。3月1日,美國白宮新聞發言人普薩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美國政府不會限制美國企業對俄羅斯原油、天然氣的采購和出售,但同時也表示不排除未來“封殺”的可能性。
為了應對嚴重的供應混亂,國際能源署3月1日表示,將協調主要消費國釋放6000萬桶石油儲備,其中一半來自美國。這是自2011年利比亞內戰以來,國際能源署首次同步釋放石油庫存,也是國際能源署自1974年成立以來第四次協調釋放石油儲備。
但市場對此并不買賬,油價在國際能源署宣布釋放石油儲備后繼續上漲,6000萬桶石油的規模僅相當于全球不到一天的消費量,市場認為這次釋放石油儲備更加凸顯了全球供應緊張的困境。
瑞穗證券美國期貨部門總監Bob Yawger指出,6000萬桶原油相當于俄羅斯大約6天的產油量,以及大約12天的出口量,可能只是杯水車薪,不足以抵消俄羅斯供應中斷的影響。
王成強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理論上原油儲備的釋放對油價有負面影響,但在影響油價的眾多因素中,顯然市場對國際緊張局勢所帶來的原油供給短缺風險更加敏感。
油價大漲何時了?
在烏克蘭局勢升級前,隨著世界經濟從疫情中強勁反彈,油市便已經顯著收緊,主要產油國產量難以跟上需求增長,油價也相應持續飆升。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此前油價大漲是因為疫情暴發后供需錯配,需求快速增加但供給卻未能跟上。而當前的這波漲勢是由烏克蘭緊張局勢推動的,俄羅斯是重要產油國,局勢緊張導致油價短期上漲。目前結算系統領域的制裁更令市場擔憂,盡管美國多次強調不會對俄羅斯能源領域進行制裁,現實當中結算系統對整體能源的交易以及能源相關的投資影響較大。
整體而言,俄羅斯供應中斷擔憂、國際能源署釋放戰略石油儲備“杯水車薪”、歐佩克+和美國增產空間有限、伊核談判進展不順等諸多因素都提振了油價,未來油價或仍有進一步上行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市場早前期待的伊核談判也充滿了不確定性,目前伊核談判并不順利,美國和伊朗在關鍵問題上依然存在分歧。美國國務院發言人Ned Price2月28日表示,如果伊朗表現出不妥協的態度,美國可能會退出談判。
面對當下能源價格持續飆升,國際能源署署長Fatih Birol警告稱:“能源市場形勢非常嚴峻,需要我們充分關注。全球能源安全正受到威脅,也導致尚處于脆弱復蘇階段的世界經濟面臨風險。”
盡管國際油價已經突破110美元,高盛策略師Dominic Wilson依舊警告稱,市場可能低估了供應吃緊的風險,烏克蘭局勢仍然是重大風險,未來原油“風險溢價”可能更高。高盛提高了對原油價格的短期預估,將布倫特原油未來1個月價格預期從此前的每桶95美元上調至115美元,未來局勢可能進一步升級或供應中斷時間延長令油價存在重大上行風險。
能源咨詢機構Rystad Energy首席執行官Jarand Rystad也表示,烏克蘭局勢導致的長期供應中斷可能會嚴重得多,未來原油價格可能飆升至每桶130美元,消費者將不得不面臨更高的汽油價格和電費。
對于狂飆的油價,王成強向記者分析稱,國際油價在突破100美元關口后漲勢加速,本周漲幅近20%,今年漲幅超過40%,這一驚人漲勢在歷史上也很少見。從技術面看,每桶110-115美元是國際原油過去十年的高價阻力區,若有效突破,將具備刷新歷史新高(145-150美元)的技術條件。從基本面看,油價能否創新高將取決于地緣危機的發展方向、西方對俄制裁政策的變化和執行,以及伊核協議談判結果等關鍵問題。
經濟影響方面,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高油價會影響到經濟,但大多數亞洲國家預計能夠承受沖擊。雖然在中國等市場,生產者價格通脹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但消費者通脹仍處于正常范圍內。從歷史數據來看,原油價格對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貨幣和風險資產的影響微乎其微。相比之下,歐美發達國家受到的影響可能更明顯,潛在的能源供應沖擊可能導致發達市場出現滯脹風險,也會削弱消費者對亞洲商品的需求。
王成強對記者表示,歐美油氣巨頭正逐步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系,可能令俄羅斯油氣行業資本支出受挫,未來能源市場供應恐將更加緊俏。
美國通脹預計升溫,美聯儲加息預期轉變
占美國經濟比重約11.9%的制造業保持擴張態勢。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3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月制造業PMI環比升至58.6,高于57.6的前值和58的預期值,為連續21個月保持擴張。
從分項指標來看,生產指數從1月的57.8升至58.5,為過去3個月以來首次上升。此前,奧密克戎毒株蔓延等因素導致勞動力和原材料短缺,從而抑制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生產增長。就業指數從1月的54.5降至52.9,不過連續六月處于擴張區間。新訂單指數從1月的57.9升至61.7,連續21個月擴張。供應商交貨指數從1月的64.6升至66.1,顯示交貨速度有所放緩,該行業仍處于需求驅動、供應鏈受限的環境中。物價指數降至75.6,不過仍處于高位,顯示通脹壓力仍較大。
ISM制造業商業調查委員會主席菲奧雷(Timothy R.Fiore)稱,俄烏局勢將影響供應以及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但影響范圍相對有限,不太可能拖累美國制造業的擴張態勢。
富國銀行資深分析師Tim Quinlan表示,受供應失衡、俄烏局勢推高大宗商品成本等因素影響,預計物價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繼續升溫。
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前的烏克蘭局勢主要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影響美國通脹。
首先,能源價格大幅上行。俄羅斯石油出口量占全球總產量的近10%,天然氣出口量超過全球總產量的5%。考慮到俄羅斯在全球能源出口方面的重要地位,一旦原油出口嚴重受限,全球油氣價格必將隨之激增,進而加大能源價格上行壓力。目前,能源價格約占美國CPI權重7.35%,是影響美國通脹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糧價有所上行。烏克蘭可耕地面積位居歐洲第一,被譽為“歐洲糧倉”,其大麥、玉米、小麥、葵花籽油的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根據農業數據分析公司Gro Intelligence的數據,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小麥產量加起來約占全球小麥產量的14%。這兩個國家的小麥出口約占全球小麥出口的29%。俄烏局勢將直接影響糧食生產和供應,也將對美國糧食價格形成間接影響。
再者,供應鏈緊張的問題持續,服務業通脹加速。去年以來,美國住房租賃、汽車、家具家電等服務類商品價格顯著上漲,這主要與交通運輸不暢以及芯片短缺背景下全球制造業成本普遍上行、美國消費類商品進口價格上行有關。俄烏局勢將造成全球交通運輸環境進一步趨緊,加之烏克蘭是氖氣等主要芯片原料的供應國,將影響全球芯片的生產和供應,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美國作為全球主要消費資料進口國,進口商品的大幅上漲將明顯推高其服務業價格。
美聯儲加息預期轉變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分別于3月2日和3日出席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和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聽證會,市場預計鮑威爾在聽證會上將繼續圍繞通脹和加息發表見解。Columbia Threadneedle高級分析師Ed Al-Hussainy表示,鮑威爾本周在國會發言時將表態全力應對通脹,并與財政部攜手合作,確保美國金融市場流動性充裕。
此前,考慮到通脹、就業、經濟等情況,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于2021年11月啟動削減購債計劃,減少自2020年6月以來每月增持的120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規模。不過,對于首次加息幅度和今年加息次數,美聯儲官員和市場分析人士并未達成一致看法。
當前,地緣局勢因素為美聯儲貨幣政策前景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在李佩珈看來,一方面,美國通脹可能在1月高漲的基礎上進一步上行,這加大了美聯儲加息的壓力。另一方面,美國經濟下行的風險也在不斷加大,這使得美聯儲需要在“控物價”和“穩增長”中作出更艱難的選擇。
考慮到物價、經濟、金融穩定等多方因素,李佩珈稱,美聯儲3月議息會議上啟動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不過相較于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的一次性加息50個基點的預期,很可能會相對穩健和審慎,預計首次加息幅度約為25個基點。“整體上,美聯儲加息將采取小步快走、且看且行的策略,而不是一次大幅加息。”
社論丨大宗商品市場風險或將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全球避風港”地位正得到加強,貨幣面臨一定的升值壓力,且能夠確保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面臨的風險可控。
3月2日,國際油價繼續大漲,WTI原油站上110美元/桶,續創2013年來新高;布倫特原油也越過了111美元/桶。由于市場擔憂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一度飆升55%,每千立方米高達2200美元,創下新紀錄。
事實上,早前美日英等國際能源署(IEA)成員國同意釋放6000萬桶原油儲備以試圖遏制油價的迅猛漲勢,但并未起到有效作用,因為目前全球庫存已經處于很低水平,釋放儲備只會進一步降低彈性,增加供應不足的風險。
盡管美歐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直接對包括石油天然氣在內的俄羅斯大宗商品實施制裁,避免讓目前業已存在的高通脹失控,但是,隨著俄羅斯金融業受到制裁,大宗商品交易將受到影響,運輸成本也會飆升。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國際石油天然氣、農產品(000061)以及某些金屬領域占據重要的供應國地位。以油氣為例,由于俄羅斯具有受制裁的沖突當事國與產油國的雙重身份,市場很難預測其供給將會發生什么變化。
油價大漲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刻。當前全球通脹高企,美聯儲準備在3月份啟動加息進程,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有可能拖累部分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并引起通貨膨脹,將全球經濟帶入滯脹的風險。考慮到全球原油庫存已經處于很低的水平,能源供應能力有限,如果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國際油氣價格可能會持續上漲。這將給正處于復蘇期的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將增加。
市場原本預期在3月要消化美聯儲加息所帶來的風險,此前一些市場人士甚至預期3月加息50個基點,全年加息次數超過6次。現在,美國通脹將因為大宗商品漲價而更持續和堅挺,市場則可能因為地緣政治危機下挫。那么,這次美聯儲是專心對抗通脹,還是也要關注市場的壓力,將成為一個問題。從過去30年來看,美聯儲更在意市場的穩定。但是,如果美聯儲不對通脹采取果斷的行動,那么通脹失控也會威脅到美國市場的穩定與經濟增長。
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錯綜復雜的風險階段:地緣政治沖突、通脹、過高的債務以及尚未退散的全球疫情。歐盟可能是受危機沖擊最大的經濟體,它在大宗商品領域對俄羅斯依賴更大。油氣與糧食價格上漲將會進一步提高歐盟的通脹壓力,制裁俄羅斯對歐盟的打擊也可能會長期化,還包括歐盟國家可能會提高國防開支,增加財政赤字等等。歐盟內部參差不一的經濟水平可能會讓一些國家率先步入衰退。
美國現在擁有巨大的赤字規模、泡沫化的資產價格以及居高不下的通脹,它遠離歐亞大陸,俄烏沖突爆發后大量避險資金進入美國。與此同時,美國繼續購買俄羅斯石油以避免因制裁抬高國際油價。美國將本國經濟穩定置于突出位置,既不希望通脹繼續燃燒,同時又擔心通脹疊加地緣政治風險造成市場信心不足,要避免滯脹風險。美國亞特蘭大聯儲官方數據顯示,它已經將美國2022年第一季度GDP的預測大幅下調至0.0%,美聯儲面臨更加極端的兩難困境。事實上,即使美聯儲下調緊縮預期穩定當前市場,這也意味著全球經濟增長前景并不明朗。
到目前為止,俄羅斯還沒有對制裁作出反應,除了油氣資源外,俄羅斯的鈀、銻、釩、鉑、鈦、鎳、黃金等金屬在全球供給上占比均超10%,其中鈀和銻產量占比均在20%以上。俄羅斯的后續相關應對尚待觀察。總體而言,全球經濟面臨持續不確定性的大宗商品市場風險,通脹壓力揮之不去,部分發展中國家可能難以承受,歐美國家的滯脹特征則會更加明顯,使得今年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大增。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全球避風港”地位正得到加強,貨幣面臨一定的升值壓力,且能夠確保糧食安全與能源安全,面臨的風險可控,但同時還需要密切關注制造業面臨的成本上漲與消費不足的壓力。
本期編輯 陳思 實習生 李凱琳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