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金融科技的發展,實際上已在打開傳統金融業務的環節,開始探索更有效的分工和社會合作模式。合作的顆粒度從傳統的金融、企業、政府和個人,開始細化到環節和流程中。因此,在哪個層面上分工,會決定我們是不是真正進入更細顆粒度的深耕細化和重構的過程!2月26日,在新金融聯盟舉辦的“新監管環境下銀行網金業務的挑戰與應對”內部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點評道。
陳道富表示,分工還會涉及另外兩個命題:
一是如何協調利益沖突和利益分配。制約分工細化的邊界是市場規模和合作成本(交易費用),會涉及不同主體商業模式,以及組織邊界問題。
二是重構和合作中的主導權問題。當都是同一種視角看同一件事時,主導權和非主導權取決于市場勢力,需要政府保持市場勢力的相對均等以形成合理制衡,市場在獲取相對主導權中更替和迭代發展。當市場中存在不同視角看同一件事時,主導權可能不是簡單的市場勢力問題,會牽涉到未來以什么視角打開和不同“世界”中主導權問題。
會上,建設銀行(601939)首席信息官金磐石、農業銀行(601288)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楊宇紅、中原銀行行長王炯、度小滿金融科技部總經理趙江濤做了主題發言;陳道富、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進行了點評。來自48家銀行、35家金融科技公司,以及7家非銀金融機構的160余位嘉賓通過線上線下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新金融聯盟秘書長吳雨珊主持,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
以下為陳道富發言全文,已經本人審核。歡迎業界同仁就“新監管環境下銀行網金業務的挑戰與應對”這一話題來稿,闡明您的真知灼見。來稿郵箱:yuchunmin@cfcity.cn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陳道富
感謝新金融聯盟邀請我參加本次研討會。剛才幾位演講嘉賓的發言很有信息量,我很受啟發。在此,我談四點感受和一點思考。
一是網金發展是大勢所趨。
發展網金業務是大勢所趨,已成業界共識。無論是大銀行還是中小銀行,都看到并認可線上化、數字化的網金發展是大勢,是一定要參與的。
不管是因為客戶、市場都數字化、線上化了,為適應客戶和同業而“不得不”發展,還是看到前景和價值,主動戰略轉型,都得發展網金業務,都需要往這個方向發展。
二是新規則嚴監管下市場開始重構。
數字經濟世界剛剛開啟,金融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也剛剛起步,我們還遠未認知透徹融合后的世界,還需要保持必要的謙虛謹慎,合適的規則與監管還需要實踐中互動迭代完善。
更需要看到,嚴監管是規范市場防范風險的,但監管規則調整過程中也會產生風險,不同的規則體系會創造不同的生態,不同的生態會塑造不同的市場發展和微觀主體成長的空間和道路。
嚴監管已是事實,各種對業界會有深遠影響的規章制度紛紛出臺實施。監管規則改變的“嚴監管”實際上開啟了新一輪市場的重構。過去監管規則不明確,或有一套市場潛在的規則,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市場玩法,微觀主體適應甚至主導并實現自我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市場格局。
新監管規則要求有不同的“玩法”,會觸動存量市場,這也會促使現有市場參與者,甚至會吸引新的市場參與者在新的監管規則下尋找新的定位,調適并發展,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市場應會出現重構,最終的主體將是熟悉并適應現有規則體系,并發展出適應市場規律的商業模式的。
三是傳統銀行網金發展已達階段性頂部,進入瓶頸期,需要從物理變化轉向化學變化。
所有的演講嘉賓都談到了移動終端的見頂、流量轉換的見頂,都談到需要在認知上和組織等方面作出深刻改變。
所謂的“見頂”感受更多偏向移動端,偏向2C端,還沒數據顯示2B端見頂。2B端發展有短板,可能還需要深耕。
移動端和2C端見頂,實際上反映了銀行的網金業務發展要從物理變化轉向化學變化,純粹“跑馬圈地”,然后從線下挪到線上、移動端的紅利基本結束了。
這就要求銀行“從線上到數字化”,“從渠道到平臺生態”,“從交易到經營”,當前就處于這個轉換的關鍵節點,從物理變化到化學變化并不容易,涉及認知、文化、組織和業務等方方面面,很多深層次問題會浮現出來,不再僅僅是增量,還會涉及到存量,部分甚至需要一些革命性變化,超出網金部門和技術部門,甚至業務部門。
四是未來往哪里去?
大行基本上是構建自己的一套網上經營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增加場景。無論是科技驅動也好、業務驅動也好,都嘗試著推動組織、業務以此為中心的調整,推動著“化學變化”。中小銀行主要是分解業務和科技要素,尋找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努力推動銀行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在共融中試圖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總之,銀行端是現有金融業務特別是銀行業務的經營者,在從銀行的視角與線上、數字化相結合,在現實中尋找保留銀行優勢并主導銀行、金融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他們在探索這條路。這條路是帶有強烈的業務色彩,或者說金融機構思維特點的,著力于在線上使金融業務更有效率、更智能?萍脊緦⑻剿鞯闹攸c放在了如何給金融體系賦能。在“金融與科技持續融合”的總原則下,思考科技,特別是數字化技術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與金融機構更好的結合。
其實,除了銀行和我國現有的科技公司的探索外,還有一條需要關注的探索路徑,就是當前被我國嚴格禁止但在海外有一定發展的“去中心化”金融的發展!叭ブ行幕苯鹑谑且粠洼^為純粹的數字技術的人在探索他們想象中的未來金融帝國。這種探索在中國是禁止,但是從“瞥見未來”的角度,它提供了一個窗口。
“去中心化”金融規模還不大,但近些年發展非常迅速,而且有很多超越傳統的做法,非常異想天開的一些做法。相信傳統金融機構的人是很難想象和理解這些想法的。有些想法很快就要夭折了,有些想法曇花一現,但有些交易還挺活躍,而且海外的一些實業集團甚至金融集團還參與其中。目前來看,這些還遠不成熟,而且表達的還主要是純粹技術路線的探索,特別是交易驅動的一些想法。
探索未來方向的時候,既不宜脫離現實的土壤,在一張白紙上海闊天空的勾劃,也不宜被自己的認知、實踐所束縛。未來特別是談論網金發展的未來,很可能是站在現實中的異想天開。所以我覺得把這三個放在一塊,可以提供很好的看未來角度,未來也許是這三者的某些結合物,在相互借鑒、結合中迭代展開網金的未來發展。這也許會超越現一輪監管框架設計的理念、模式和結構,但也許我們也不應被現有認識束縛,以更開放包容但相對謹慎的態度,擁抱從傳統金融到未來金融帶有范式轉換特征的重大轉型和跳躍。
一點思考:金融與數字技術該如何合作
討論中有三個關鍵詞:分工、融合和重構。那么,我們的分工、融合和重構要在什么層次發生?
現在談到金融與科技合作時有個原則,即“金融歸金融,科技歸科技”。金融的發展也是一部科技應用史,金融與科技從來都是融合發展的。金融總是利用當代最新進技術更好實現人類信任的聚集和再配置,科技也借助金融實現對人的價值。這就會涉及到什么是金融?什么是科技?實踐中則涉及到金融業務與非金融服務的區分標準是什么?更進一步,這些年科技金融的發展,有沒有使得我們對什么是金融業務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助貸,貸款這種金融業務到底指什么?銀行在開展貸款這項業務的過程中,有相當多的環節和流程,如觸達客戶、了解并評估客戶、確定貸款的關鍵要素、資金劃轉、貸款資金流向監控和動態評估、到期回收或催收、不良貸款的處置等。貸款業務的所有環節和流程是否都應該是一個閉環,且都應該在銀行內部執行?這些環節中哪些環節能有所開放,引入社會分工與合作?關鍵是,哪個環節是金融,哪些環節不是金融?其實,這些年不僅貸款的環節被細化、開放并有一定的社會分工合作,銀行的其他業務,如匯款、財富管理等業務也都有一定的環節細化和分工合作。
顯然如果還是將金融業務定義為全流程的閉環,那么社會分工大概率還會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把原來自給自足的事,將其中的環節細化,引入社會分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這帶來了相互的依賴,但也促進了分工和社會合作機制的發展。金融創新過程也是這個過程,功能相對穩定但業務不斷變化。
近些年金融科技的發展,實際上已在打開傳統金融業務的環節,開始探索更有效的分工和社會合作模式。其實不僅金融機構的業務在打開,企業、政府也在打開,甚至個人也在打開。合作的顆粒度從傳統的金融、企業、政府和個人,開始細化到環節和流程中。因此,在哪個層面上分工,這會決定我們是不是真正進入更細顆粒度的深耕細化和重構的過程。
分工還會涉及另外兩個命題。
一是如何協調利益沖突和利益分配。制約分工細化的邊界是市場規模和合作成本(交易費用),會涉及不同主體商業模式,以及組織邊界問題。
以資產管理向財富管理發展為例。目前正從資產管理發展到財富管理。資產管理側重于不同金融資產的組合以在效率邊界上產生不同的風險收益組合,類似于生產端,是以產品為中心。財富管理從生產端往客戶端轉移,是以客戶為中心,要關注客戶是什么樣的風險偏好,需要什么樣的風險收益組合,會關注客戶利益,強調客戶的成長和體驗。
當然,如果再把投行業務放進來,就會發現投行主要服務于資金需求端客戶,更強調業務導向,財富管理更主要是服務于資金供給端,更強調“人”的因素,也會涉及到一些資金需求端。這樣就會涉及到利益沖突,這既需要買方和賣方的服務機構隔離,各為其主服務,也涉及到收費模式的選擇,是以存量規模收費,業績收費還是固定收費等,避免服務者與被服務對象的利益沖突,最好能達到激勵相容。
不同的服務是否需要或能否分開,合理服務邊界是什么?如財富管理業務,涉及營銷、投資顧問、投資者教育,甚至還會有一些資產管理業務。什么樣的業務可以而且應該再組合,什么樣的業務必須分開?收費模式與商業模式高度相關,是一種利益合理分配以實現有效合作,成為共贏的共同體。數字經濟時代,科技與金融的再融合,也需要合適的商業模式。但在市場重構時期這種利益合作方式由誰用什么方式決定?理論上最佳的方式,應該是力量相對均等的市場主體通過業務實踐找到一個相互制衡、相互成就的有效商業合作模式。
二是重構和合作中的主導權問題。當都是同一種視角看同一件事時,主導權和非主導權取決于市場勢力,需要政府保持市場勢力的相對均等以形成合理制衡,市場在獲取相對主導權中更替和迭代發展。當市場中存在不同視角看同一件事時,主導權可能不是簡單的市場勢力問題,會牽涉到未來以什么視角打開和不同“世界”中主導權問題。
金融監管中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中小投資者和消費者保護,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各國更是進一步強調了消費者保護,紛紛成立或獨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在金融數據和業務全流程閉環問題上,西方有些國家在推動“開放銀行”,通過政府或市場的力量,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業務、交易甚至數據在保證安全、隱私等基礎上適度開放,以推動數據共享和新的分工合作模式。
金融和數字技術融合工程的主導權,實際上還存在不同視角問題。
從金融角度,數字科技公司是為銀行提供服務外包的,金融機構主導著金融核心環節和核心技能。
但從數字或信息的角度,數據收集、加工處理、價值挖掘等主要環節由數字科技公司主導,僅在價值實現環節是通過金融機構完成的,金融機構是數據價值的實現載體。
這是兩個主導權的交融,當前出現了一些分層合作和平臺服務的趨勢,如形成五層的分層平臺,各在自己的世界中主導并合作實現利益最大化。當然,未來金融業務是重點在開發前臺,發揮場景作用,還是重點在于實現金融功能,從顯到隱側重中后臺,與客戶水乳交融。
總之,當前已經處于重大轉型變革期,分工、融合、重構已經在發生,關鍵是各位如何認識和參與,怎么使分工、融合、重構過程給國家帶來更大的價值,更有利于促于未來行業的發展。
【關于我們】
新金融聯盟(NFA)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打造一個高質量的新金融政策研討和行業交流平臺。成立以來,聯盟共組織各類閉門研討會、優秀企業參訪近百場,議題涵蓋數字金融、數據治理、資產管理等方向。部分研討成果形成報告,呈送給相關部門,推動了業界與監管的溝通交流,助力理事單位的合作共贏。
【學術支持】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成立于2008年4月12日,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金融專業智庫平臺,專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與交流。CF40每年召開閉門研討會、大型峰會、國際交流會等百余場研討會,每年開展課題研究20余項,出版要報、周報、月報、書籍、《新金融評論》(NFR工作論文)100余冊,受到決策層領導重視和經濟金融界人士高度評價。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新金融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