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雙碳目標和進程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以光伏、風能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有望成為主力軍。2022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圍繞推動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雙碳目標有效落地建言獻策。
經過十多年發展,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成為全球最經濟的發電方式之一。目前,我國光伏發電成本已降到0.3元/千瓦時以內,預計“十四五”期間將降到0.25元/千瓦時以下,低于絕大部分煤電。
劉漢元介紹,從消費端來看,目前,世界原油價格約100美元/桶,如按2021年平均價格70美元/桶計算,等效能量的電價成本約為15美元左右。當前,光伏已實現平價上網,因此發電成本實際已降到了相當于15美元/桶原油的價格,且發電全過程零污染、零排放。
減少碳排放方面,制造光伏系統每產生1噸碳排放,其產品發電后每年將減少33噸碳排放。從能源的投入產出看,生產1kW光伏發電系統全過程需耗電300kWh左右,而1kW系統每年可發電約1500kWh。這意味著,在電站建成后半年內即可全部收回,系統可以穩定運行25年以上,其整個生命周期回報的電力是投入的50倍以上,是典型的“小能源”換“大能源”產業。
劉漢元認為,從上述多個角度考量,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的主力軍。
在推進過程中,相關產業的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雙碳目標落地。
劉漢元提到,各地出現的運動式、突擊式減碳,中央果斷進行了及時糾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住了冒進式、突擊式減碳。但由于各地理解參差不齊,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配套措施不到位、相關政策沒落地的問題。
為推動我國雙碳目標有效落地,針對上述問題,劉漢元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建議支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其原料及產業鏈各環節生產能耗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2021年,全國出現的大面積電力短缺,根本原因在于化石能源不斷退出,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未能跟上所致。因此,劉漢元建議光伏產業不納入能耗總量考核,進一步加快其發展速度,滿足能源轉型需求。
二是建議盡快完善相關規范標準,配套相應政策機制,加大扶持力度,引導電動汽車成為電網儲能終端。目前,電動汽車充電一次平均可行駛大約300公里,充電1000次可行駛大約30萬公里,基本覆蓋了家用車使用期內的行駛里程。而電池的充放電壽命在2000~3000次,未來幾年可達到5000次,存在大量的冗余次數。
此外,家用車平均每天使用時長不超過3小時,存在大量閑置時間。隨著電動汽車數量大幅增長,如能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將其作為分布式儲能單元接入系統,除運行時間以外,大部分時間在線,成為電網儲能、微網儲能、小區儲能、家用儲能的一部分。
電網負荷高時向電網反向售電,負荷低時存儲電網過剩電量,在為電網做出貢獻的同時,以市場化機制通過充放電的價差獲得相應收益,從而降低購買整車或電池包的成本,真正實現電動車和電網的良性互動。
劉漢元認為,此舉不僅能有效提升電網效率,減少供電損耗,大幅提高閑置資源使用率,還能進一步強化可再生能源使用場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助力雙碳目標落地。此外,電網的智能化改造還將拉動相應投資。
三是建議提高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造業零碳、低碳能源自給率。劉漢元建議,允許其自建光伏、風能電站,并配套完善相應體制機制、政策措施,優惠減免過網費,從而實現自發自用,既滿足增量用能需求,又不增加碳排放,實現制造端全綠色生產。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