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金融報道組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報告中對金融方面的表述,也得以讓我們觀察2022年金融政策新動向。
關鍵詞: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報告原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支持。擴大新增貸款規模,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
經觀說:相比此前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中對于貨幣政策的表述,今年的報告著重提到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更多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
人民銀行2月11日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著力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穩、結構優的較好組合。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四季度例會中“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的表述曾被市場認為是央行釋放新信號。未來,貨幣政策不僅注重貨幣總量,也會注重“結構”,貨幣資金也要得到合理分布。(記者胡艷明)
關鍵詞:加強農村金融服務
報告全文:扎實穩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開展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深化供銷社、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等改革。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鄉村產業。
經觀說: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梳理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2019年曾提及“創新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
在服務農村金融領域,既有國有大行,也有扎根本地的中小金融機構。此前,有農業金融領域資深人士表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農民增收是國家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實體經濟的血脈,必須切實發揮職能作用。”
除了提供農村金融服務的“國家隊”要提升服務能力,今年各地也在加快推進服務農村金融的主體——省級信用社聯合社的改革。
3月2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也重點談到了省級農信聯社改革問題。“改革的方向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中小銀行、農信社、省級聯社和縣聯社都是一樣的。具體的組織形式可能有差別,有的可能選擇了由下到上地持股。”(記者胡艷明)
關鍵詞: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報告原文:壓實地方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隱患,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經觀說:近兩年金融行業極個別機構出現重大金融風險導致無法正常開展經營活動。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的設立,緊急融資渠道的建立,將有助于保障基金應對突發的行業風險狀況。例如2022年2月11日,銀保監會對外發布《信托業保障基金和流動性互助基金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信托業保障基金被稱為信托業的“穩定器”和“消防局”。
因此,設立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對于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風險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具有重要的支持意義。(記者蔡越坤)
關鍵詞: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
報告原文: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經觀說:近兩年,隨著債券市場違約的頻發,尤其是民營企業占比違約比例近90%。不少民營企業家反饋當前民營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越來越難,另一方面不少債券市場投資人也反饋因為民營企業債券違約比例高,越來越不敢將資金投資于民企債券,逐漸造成民營企業發債難的惡性循環。
因此,對于民營企業發債融資支持機制的建設非常有必要,可以合理保障民營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渠道的暢通,促進民企債券在一級市場的發行融資,把民企的高融資成本降下來,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記者蔡越坤)
關鍵詞: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
原文: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經觀說: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促進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則表示,證監會目前正抓緊制定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方案,扎實推進相關準備工作,確保該項重大改革平穩落地。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有賴于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及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衛土守責”。2021年7月,證監會制定并發布了《關于注冊制下督促證券公司從事投行業務歸位盡責的指導意見》,對相關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進一步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當前,新證券法迎來實施兩周年,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改革也將在A股主板實行。此外,“詢價新規”施行以來,新股發行采用市場化定價機制在逐步形成,新股定價從博弈策略轉向價值研判。(記者梁冀)
關鍵詞: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
報告原文:擴大出口信用保險對中小微外貿企業的覆蓋面, 加強出口信貸支持, 優化外匯服務, 加快出口退稅進度, 幫助外貿企業穩訂單穩生產.
經觀說:出口信用保險是承保出口商在經營出口業務的過程中因進口商的商業風險或進口國的政治風險而遭受的損失的一種信用保險。據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董事長宋曙光介紹,在外部形勢風險上升的情況下,實施積極的承保政策,數據顯示,中國信保2021年全年承保金額8301.7億美元,同比(下同)增長17.9%;向企業支付賠款18.7億美元,增長3.5%;服務企業16.2萬家,增長10.2%,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政策性作用進一步彰顯。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使其緊貼并融入國家一系列推進外貿發展的重大政策和舉措中,有助于充分發揮事前風險防控、事后及時經濟補償的保障作用,為實體經濟和對外貿易保駕護航。(記者姜鑫)
關鍵詞:千億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
報告原文:使用1000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
經觀說:當前不少企業面臨招工難等問題,而且技能人才短缺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職業技能培訓經費投入不足是技能人才短缺重要因素。因此提高人員和崗位的匹配度,必須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因此加大失業保險基金的投入,可以有效達到促進就業、預防失業的目的。而且對于提升職業技能、改善就業結構至關重要。
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1年以來,不少行業、企業出現裁員增加等情況。失業保險基金政策的落實,可以有效保障疫情期間失業人員權益。(記者蔡越坤)
關鍵詞: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報告原文: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 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 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強化未成年人保護。
經觀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2021》顯示,202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同期人口自然增長率僅為1.45‰,創下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速,積極發展養老產業的同時迫切需要提高人口生育率,國家對此高度重視,不斷調整生育政策,出臺配套措施,以期提高生育率。當前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子女教育主要是包括了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子女年滿3歲后才能享有。而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這一具體細化措施,對于降低家庭養育孩子成本而言再迎利好,是否有望提高生育意愿有待觀察。(記者姜鑫)
關鍵詞: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報告原文: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穩步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繼續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經觀說:我國現行養老保險體系三大“支柱”發展并不均衡: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一枝獨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近些年來取得很大發展,但相對遲滯,占比不高;而第三支柱個人商業養老金剛剛起步,占比可以說微乎其微。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收支壓力日益凸顯,國民養老面臨挑戰,第二和第三支柱亟待快速均衡發展。近年來,政府出臺的多項政策不斷強化發展第三支柱的重要性,第三支柱產品體系涵蓋保險、銀行、資管等多類型的產品,目前,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均在發力提供養老產品,滿足了部分市場需求,但也需要在頂層制度設計、強化稅延養老的激勵作用等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間。(記者姜鑫)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