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正式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重點水利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重要能源基地和設施,加快城市燃氣管道等管網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澇設施。
今年有150項重大水利工程
今年2月,水利部公布2022年水利工程建設工作要點。其中提出,以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150項重大水利工程為重點,加快實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重要蓄滯洪區工程、重大引調水工程、重點水源工程、新建大型灌區工程,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推動工程按期完成,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和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加大進度滯后項目的督促指導力度,對進度嚴重滯后的項目實施重點督導和掛牌督辦。
為加快推進重大水利工程進展,3月2日,水利部監督司會同建安中心組成進度專項稽查組,分別赴湖南、重慶、浙江和貴州,對莽山水庫、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灌區、金佛山水庫、舟山市大陸引水三期工程、鳳山水庫等5個重大水利工程開展進度專項稽查,深入查找工程建設進度滯后深層次、根本性原因。
投資提前有利于提高水利項目建設標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這對水利建設有何意義?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經過長期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的持續建設,我國主要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國大部分城市目前的防洪治澇標準仍然偏低,不能滿足新時期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要求。鈕新強建議,應超前規劃,為超標準極端降雨預留出路。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柴福鑫表示,包括水利行業在內,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有差距。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對于完善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很必要。他解釋說,國家推出這一政策后,遠期實施的項目在有資金提前投入的情況下,建設標準可以提高,建設時間可以提前,“去年鄭州發生特大暴雨,北方超歷史洪水頻繁,迫切需要提高防洪排澇標準,以應對極端天氣,所以需要加大資金投入,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今年將制定超標準洪水應急預案編制指南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防洪排澇設施。記者注意到,水利部公布的2022年水利工程建設工作要點提出,出臺關于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指導意見,制定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監督檢查重點問題清單及度汛方案、超標準洪水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健全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工作監管體系、責任體系、標準體系。
此外,加快實施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年底前全部完成2020年已鑒定的256座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初步設計審批,按期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年度建設任務,督促各地同步實施新增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鈕新強在談到城市防洪排澇問題時也表示,基于底線思維,對于醫院、學校、地鐵、火車站等重要基礎設施以及交通樞紐、生命通道,宜結合建筑物局部景觀打造,采取擋、堵、抽等末端治理措施,提高城市生命線工程防洪排澇標準,并在行業標準和設計規范中進行明確。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軍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