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3月7日,經濟觀察網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兆安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僅圍繞種子安全、生育政策等社會民生、農業產業,提交了多份建議,還聚焦“直播間”經濟,提交了一份《關于推動直播電商規范管理 促進在線新經濟健康發展的建議》。
這不是張兆安第一次關注直播電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復工復產復市階段,他便意識到直播電商的井噴之勢,在當年的兩會上,張兆安建議大力發展直播電商,釋放消費力,并呼吁直播電商建立自律機制,解決監管難題。
過去的兩年時間里,我國相關部門為推動直播電商健康發展,雖已陸續出臺了20余部相關的法規政策和行業標準,仍難規避行業亂象頻生。為此,張兆安建議,下一步,還需要持續加強直播電商行業規范管理與發揮頭部主播帶頭示范作用,并將其作為互聯網強監管與促進在線新經濟的重中之重。
產業發展
談及直播電商產業的發展,張兆安用了“爆發式增長”一詞來形容,其市場規模增長尤為顯著,從商務部公布的數據看,2021年上半年,全國直播電商1000萬場,活躍主播數超40萬,觀看人次超500億,上架商品數超2000萬。
“這意味著,平均一天就有5萬多場電商直播,每天觀看人次超2.6億。”張兆安認為,直播電商早已成為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伴隨不同行業企業涌入直播間,開啟數字轉型升級,借助專業主播推介和直播間的巨大流量,企業品牌“可以與消費者形成連接,拓寬營銷渠道,提升銷售效率,縮短供應鏈。”張兆安將直播電商視為“消費新引擎”和“文化傳承的新窗口”,基于主播群體的正向激勵,不少青年選擇加入這一新興行業,讓更多直播相關的新興崗位應運而生。
人社部公開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全國直播行業從業者已超1000萬,行業主播從業人數已達123.4萬,且從業人員數以每月8.8%的速度迅猛增長,覆蓋用戶規模達到8億以上,而助播、選品、腳本策劃、運營、場控等更多相關新興崗位擴大了新興就業。
在張兆安看來,“主播價值”應值得高度關注。“手機成為了‘新農具’,直播成為了‘新農活’。”他注意到,電商主播們紛紛開展助農專場直播,讓直播電商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作用,主播直播過程中,憑借專業性強、流量集中、復購率高等優勢,讓農村電商也找到了迭代提速的抓手。
行業共治
作為近幾年新興的產業形態,直播電商的規模發展,既要予以肯定,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直播電商發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張兆安覺得,問題帶來了誠實信用缺失,成為了影響直播電商行業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推動線上新型消費發展,實現線上線下相融合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與電商平臺共同為直播經濟涵養良好生態,帶動更多消費增長。”張兆安建議,政府主管、監管部門和直播平臺不僅要“攜手建立直播電商的自律機制”,還要對能力不足的小直播電商提供合規支持,對職業主播帶貨行為強化合規自律意識。
除了完善直播帶貨監管機制,還要從技術維度提升對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監測。同時,“要完善直播消費選擇機制。”張兆安認為,直播平臺要向消費者提供商品真實且可比較的信息,各級消保委要對直播帶貨中的高頻商品類別為消費者的理性選擇提供參考信息。
“職業直播對消費者要公平,直播平臺對直播電商也要公平,直播電商作為新通路模式與其他通路模式的競爭更要公平。”張兆安指出要進一步完善直播經濟公平機制。
避免行業泥沙俱下,以致損害消費者權益,破壞直播電商健康生態,張兆安建議可以制定“高標準、嚴要求”的準入門檻與從業要求,從源頭上為直播電商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制度性基礎。
另外,要注重推出直播電商的管理規范、負面清單、處罰條例等相關細則,促進相關各方的合規經營;在嚴控選品流程、人員管理、合規管理、售后服務等多個環節,督促直播電商上下游企業規范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明晰直播間責任主體,除引入信用評價機制之外,還要加強對主播直播行為和互動內容的審核管理。
張兆安建議,行業共治下,頭部主播、頭部機構都要注意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促使中小機構更注重品控與售后服務,以及商品合規管理、直播合規管理等管理和要求,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品牌與商家也會更加規范運營,從而促進產業融合升級。對積極作為的行業頭部與直播機構,更要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相應獎懲機制,依法保障直播電商行業從業人員和機構的合法權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