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兩會報道組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5%左右的目標,這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
那么,中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行穩致遠的信心和底氣從何而來?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安排有何新特征?圍繞這些問題,證券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
經濟定能
頂住下行壓力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設定5.5%左右經濟增速的底氣和信心有哪些?
高培勇:這包括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不過,以往我們常講的韌性,主要指中國市場的廣闊和縱深、完備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但除此之外,更有億萬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創業創新的巨大潛能、共克時艱的堅定意志,以及不僅為自己而且為子孫后代吃苦耐勞、奮發有為的強烈信念。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我們還積累了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正是基于如此的判斷,我們確信,中國經濟一定能頂住下行壓力,必將行穩致遠。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這些經驗對于今年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布局有何影響?
高培勇:比如,“六穩”“六保”可以說是近兩年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索。幾乎所有的政策措施都是圍繞著市場主體發力的。在“六穩”“六保”中,就業均排在首位。其間的基本邏輯是:只有保住市場主體,才能保住就業,保住基本民生,進而保住中國經濟基本面。這也是我們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
以財稅制度安排為例,近兩年,我國持續推進減稅降費,分類調整應對疫情階段性政策,主要幫扶的對象是小規模納稅人、小微企業。但我們的赤字率始終是有節制的,保證了財政的可持續性。
圍繞保、穩市場主體,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宏觀政策和經濟工作的部署,向縱深挺進的強烈態勢非常明顯。宏觀政策越來越與其他方面政策深入融合。既有對宏觀政策的部署,還有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和社會政策要求,體現了“一竿子插到底,從根上澆水施肥”的全新政策布局思路。這將更有利于形成推動發展的合力。
持續激發
市場主體活力
證券時報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赤字率下調至2.8%左右,但財政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可用財力明顯增加。應該如何理解這一安排?
高培勇:這些安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較為明確的表述。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加之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支出規模比去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
今年的財政政策安排,一方面釋放了積極的信號,體現了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們的政策工具箱也留足了“彈藥”,擁有足夠的政策空間。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的減稅降費安排突出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傾斜,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高培勇:截至去年底,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已突破1.5億戶,拆分開看,全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已達1.03億戶。這些家門口的小面館、理發店、小超市的經營者,是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對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風險挑戰面前相對脆弱,所受沖擊較大,需要政策重點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微觀政策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保市場主體仍是今年政策部署的主線。立足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宏觀政策安排圍繞保住、穩住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持續發力。減稅降費安排突出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傾斜就是一個具體體現。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將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