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外形勢出現的新變化,全國“兩會”上傳遞出重要信號。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必須爬坡過坎。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條件,特別是億萬人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創業創新的巨大潛能、共克時艱的堅定意志,我們還積累了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豐富經驗。中國經濟一定能頂住下行壓力,必將行穩致遠。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俄烏沖突對世界經濟發展將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空間大,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仍然具備好的基礎和條件。
連維良強調,在共建“一帶一路”方面,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方將繼續同包括俄、烏在內的共建國家一道,本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他表示,期待有關各方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問題,努力把對世界經濟的沖擊和影響降到最小。
多措并舉保供穩價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烏克蘭危機的爆發,給全球宏觀經濟再次蒙上了陰影,進一步利空2022年乃至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但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必將行穩致遠。當前我國宏觀政策發力的余地較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進一步協調聯動,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進一步有機結合,以增強宏觀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俄羅斯、烏克蘭是原油、天然氣等能源的重要出口國。機構分析,烏克蘭危機將加劇能源供需矛盾,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這將導致全球通脹水平進一步上行。也將增加我國相應的進口成本,延緩我國PPI高位回落的速度。
去年,受全球新冠疫情、流動性泛濫、供給瓶頸等因素影響,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推高了全球通脹水平,不少國家物價創多年新高。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特別是地緣沖突加劇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形勢更加嚴峻復雜和不確定。近日,國際油價突破每桶110美元關口,7日開盤后一度沖高至139美元,煤炭、天然氣、鐵礦石價格居高不下,玉米等糧食價格也出現上漲勢頭,對做好國內保供穩價工作形成新的挑戰。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商品外采比例較高,國際價格上漲,客觀上加大了輸入性通脹壓力,推高國內能源、原材料價格,去年10月份國內PPI一度上漲至13.5%,為多年來新高,對企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對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挑戰。
“中國經濟韌性強、市場空間大,政策工具箱豐富,特別是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生豬產能充足,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裕,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繼續保持物價平穩運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3%左右的CPI年度預期目標是可以實現的。”胡祖才說。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第一財經分析,2022年在全球范圍內最值得關注的話題莫過于通貨膨脹,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已經創了近40年的新高。2022年下半年中國或有通脹的壓力。上半年中國要把政策重點放在穩增長方面,下半年如果CPI上升至3%,政策可能要面臨著既穩增長又控物價的兩難,因此有關穩增長的政策要盡快出。
胡祖才表示,今年將堅持底線思維,綜合施策、精準調控,全力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做好糧食保供穩價工作,保障糧食安全;做好能源保供穩價工作,保障能源安全;做好重要礦產品保供穩價工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緊盯市場動向,依法加強市場監管;切實做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兜牢民生底線。
胡祖才強調,重點是做好煤炭保供穩價工作。我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燃煤發電量占60%左右,煤價穩則電價穩,能源價格的“基本盤”就穩。
近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完善煤炭價格區間調控,目的是在堅持煤炭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建立價格區間調控機制,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防止煤炭價格大起大落。
進一步出臺擴大內需政策
今年增長目標設在5.5%左右,這是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連維良在發布會上強調,在實現今年增長目標的實際工作中,將特別注重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更加注重重大決策落地見效,進一步出臺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舉措,努力保持外貿發展良好勢頭。
二是更加注重宏觀政策統籌協調,發揮好政策集成效應,形成穩增長的政策合力;尤其是加強新出臺政策的評估分析,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加快推進,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慎重出臺。
三是更加注重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全力抓好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更加精準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穩出口難度增大背景下,今年實現GDP增速目標需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尤其是要切實把投資關鍵作用發揮出來,同時推動消費持續恢復。擴大有效投資方面,基建、制造業、新型城鎮化將成為發力抓手。推動消費恢復方面,促進居民增收是關鍵,同時政策重點聚焦推動服務消費、大宗消費、一老一小消費、縣鄉消費等恢復。
消費是經濟增長主引擎。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工作任務中,將“推動消費持續恢復”放在了第一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的《關于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顯示,優化宏觀政策組合,找準政策著力點,增強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釋放內需潛力,激發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堅實基礎。
財政部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查《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也提到,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完善教育、養老、醫療、育幼、住房等支持政策體系,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增強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
提升消費能力是擴大消費的關鍵之舉。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楊德才表示,擴大消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居民手里得有錢。因此,提高居民收入,是擴大內需的根本。由于高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較低,真正拉動消費的是中低收入人群,他們的潛在消費需求旺盛,是擴大消費的主力,這就需要針對不同收入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比如深入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推動中等收入群體倍增。
胡祖才在發布會上表示,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支持創新創業帶動就業,針對重點群體強化精準就業幫扶措施,以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帶動勞動者增加收入。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優化收入分配結構,著力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夯實擴大消費的根基。
投資也是擴內需、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中建政研集團董事長梁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基礎建設領域迎來定心丸。新基建不僅成為跨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更是中長期加固經濟發展韌性、增強經濟國際競爭力、加碼雙碳國際合作話語權的緊迫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發布會上表示,將加大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力度,創新金融工具、拓寬融資渠道,特別是要為民營企業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