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斷財政政策力度大小,不能僅觀察赤字率指標,更核心的指標是財政支出是否擴大,以及不納入赤字統計范圍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因此全面來看,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實際上比上一年有所加大,但也沒有搞“大水漫灌”。 ]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各代表團審查預算報告和草案。根據官方公開的《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今年財政總支出超40萬億元,這不僅跟老百姓(603883)生活福祉息息相關,財政收支數據增減之間,也可以洞悉今年積極財政政策走向,這對今年經濟穩字當頭意義重大。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了三組數據,在數據增減之間,讀懂2022年國家賬本。
赤字率減,實際支出增,政策有力有度
為應對經濟下行,財政刺激力度需要加大,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提振經濟,這就需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自2009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持續至今,但力度有變化,其中2020年為應對疫情沖擊,力度明顯加大,比如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首次突破3%。
因此,財政赤字率增減成為外界判斷財政刺激力度增減的一個重要指標。隨著2021年疫情得以控制,經濟逐步恢復常態,當年財政赤字率從2020年的3.7%降至3.2%,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預計財政赤字率在2.8%左右,重回3%以內。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判斷財政政策力度大小,不能僅觀察赤字率指標,更核心的指標是財政支出是否擴大,以及不納入赤字統計范圍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因此全面來看,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力度實際上比上一年有所加大,但也沒有搞“大水漫灌”,這有利于推動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根據預算報告,在一般公共預算賬本里,雖然2022年財政赤字規模(33700億元)比去年減少2000億元,但由于今年增加了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以及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調動了約2.3萬億元資金,使得2022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約2.67萬億元,同比增長8.4%,遠高于收入增速(3.8%)和經濟增速(5.5%左右)。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赤字率適當下調,是保持財政可持續的重要舉措。通過統籌財政資源,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的財政支出強度不僅不會下降,而且比去年會有較大的提高。
為應對經濟下行,需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以帶動投資和消費。當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較大,投資資金比較依賴舉債,其中又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下稱“專項債”)為主,因此衡量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另一個關鍵指標,是專項債規模。
近些年專項債規模總體呈現攀升態勢,尤其是2020年為應對疫情,專項債擴大至3.75萬億元的歷史最高位,去年降至3.65萬億元,而根據預算報告,今年繼續維持在3.65萬億元。
但實際上今年使用的專項債資金遠高于3.65萬億元,這將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穩經濟。
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在“部長通道”上表示,由于去年有1.2萬億元左右的專項債在第四季度發行,實物工作量大部分將在今年體現,再加上今年的3.65萬億元,實際投資可用資金更多。
企業稅費減,紓困力度大,企業活力增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中國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國家預計全年退稅減稅規模達到2.5萬億元。“今年退稅減稅規模歷史最高。”劉昆稱。
去年減稅降費規模約1萬億元,今年2.5萬億元稅費支持政策明顯力度更大,不少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都表示這一規模遠超預期。
今年2.5萬億元稅費支持政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新增減稅降費政策,規模約1萬億元,與去年接近;另一部分是1.5萬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之大較為罕見。
根據預算報告等,國家今年在新增減稅降費方面將有以下舉措:將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100萬元至300萬元部分,實際稅負進一步降至5%;延續實施扶持制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并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范圍;將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從75%提高到100%等。
在增值稅留抵退稅方面,國家今年優先安排小微企業,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增量留抵稅額足額退還。另外,國家還重點支持制造業,全面解決制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增值稅留抵退稅力度顯著加大,以有力提振市場信心。
中國財政學會副秘書長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今年更加突出減稅降費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主要瞄準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科技企業等。更加突出結構性,努力將短期的減稅降費與完善我國稅收制度的長遠需要結合起來。比如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的改革力度,既能顯著減輕企業負擔,也有利于規范和優化稅收制度,是今年減稅降費的“重拳”與關鍵一招。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將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今年減稅降費超出預期。在持續多年大規模減稅降費之后,還能有這樣的減稅規模,確實不容易。這充分說明政府在與市場主體共渡難關,共同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的挑戰。”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第一財經。
中央部門支出減,地方保民生支出增
根據預算報告,為落實過緊日子要求,扣除中央國防武警支出、國債發行付息支出、儲備支出后,中央部門支出下降2.1%。在連續多年嚴控中央部門支出基礎上,繼續壓減非剛性非重點項目支出,同時,全力保障部門履職需要,教育、科技不納入壓減范圍。
與中央部門支出削減相反,為了保障2.5萬億元退稅減稅政策不折不扣落地,以及基層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不出問題,今年中央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
劉昆介紹,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規模近9.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近1.5萬億元,同比增長18%,這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幅。
“今年要擴大財政支出,很大的一方面就是加大對地方轉移支付力度,支持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實,確保2.5萬億元減稅退稅的政策落到實處。”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司長劉日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中央部門支出連續三年負增長,政府過緊日子不是短期的應對措施,而是長期堅持的方針政策。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支持民生福利和市場主體支出持續增加,這體現了財政政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根據預算報告等,今年財政主要收支政策重點之一,是突出保基本兜底線,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這包括國家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84元;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10元;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另外,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按照只增不減的原則安排1650億元、增加84.76億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