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全國兩會期間,中新經緯研究院特別推出《V觀兩會》欄目,圍繞兩會熱詞專訪經濟學者(或代表委員),以宏觀視角微觀切口,進行深度解讀。觀兩會,看中國經濟新趨勢、新未來。
中新經緯3月9日電 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靠企業發展
作者 白景明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
兩會期間,“共同富裕”再次成為受關注的熱詞。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被廣泛討論也在意料之中。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我們該如何理解“更加積極有為”呢?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既要講公平,又要講效率。“更加積極有為”我認為有三個層次:一是我們要加快推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我們很早就提出來了,現在已經到了要加快推進的階段。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很大了,從規律上來說經濟規模越大再分配的余地就越大。所以,我們有這個條件加快推進。二是我們要完善政策體系助力推進共同富裕,包括財政、稅收、社保、工資等政策體系要進一步完善。三是我們要加大政策力度,同時統籌兼顧。
實現共同富裕,財稅方面該如何努力?
促進共同富裕,財稅方面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講,按大的領域劃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政策:
一是收入方面的政策。稅收的調節實際上這些年已經在做,比如個人所得稅的改革。下一步,這方面的稅收政策還要繼續完善,個人所得稅改革還要深化。
二是支出政策。我們要加大重點民生的保障力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要“確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也就是說穩增長是通過支出保持擴張,但擴張點落在保障民生上。
三是轉移支付政策。轉移支付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手段。共同富裕個人和地區的功能是統一的,要保障財力相對弱的省份,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能低于發達區域。中央要把各地區基本標準托起來,就要擴大轉移支付,把資金給中西部,保證他們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什么這些年我們一再加大轉移支付,今年規模又繼續擴大?核心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共同富裕的問題。
四是財政支出政策。我們要拿出一部分資金穩增長、搞投資,因為沒有經濟增長就保不了就業。所以我們要擴大赤字,保證一定的專項債規模,穩定經濟增長,從而保證市場主體能夠正常發展。因為沒有市場主體的發展,就沒有就業的增長,沒有居民收入的增長,這是一個再分配鏈條。
進行三次分配,制度上還需完善
在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路徑上,三次分配一直是討論的熱點話題。三次分配在實現共同富裕中到底發揮著怎樣的作用?三次分配的作用在共同富裕當中是逐步放大的。實際上三次分配一點都不新鮮。三次分配就是社會捐助,按市場經濟的規律來講,捐助規模是越來越大的。因為在前兩次分配的時候,企業的比重越來越高,然后有了收入差距,在這個過程當中產生再分配的需要。這是因為人們一方面有一種回報社會的心理,另一方面是政策驅動使然,比如捐贈企業在稅收上會有一些優惠。
不過,要進行三次分配,目前在制度上還需要進行完善。比如如何規范管理,三次分配的錢怎么樣用好?它流向哪兒?另一方面輿論環境也要進一步優化。輿論環境有時候屬于自主性行為,我們要考慮如何進行一個良好地引導。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輿論環境越來越好,但其作用還可以再加強。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不過我們要認識到,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不是靠政府發錢,要靠企業的發展,所以我們一定要實施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具體到今年,就是實施好2.5萬億組合式退稅減稅政策。(中新經緯APP)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