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楊志錦
圖 源丨圖蟲
3月8日晚間,央行公告稱,為增強可用財力,今年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總額超過1萬億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支持助企紓困、穩就業保民生。
那么央行利潤如何上繳財政,今年1萬億存量結余上繳影響幾何?
央行利潤如何上繳財政?
中央銀行利潤上繳財政,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通行做法,《美聯儲法案》、《日本銀行法》、《英格蘭銀行法》都有類似的規定。
據《美聯儲法案》的規定,各儲備銀行在支付運營費用、股息等費用后,需要將超額收益上繳給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在最新的報告中披露,預計聯儲2021年的凈利潤1078億美元,上繳給美國財政部為1074億美元,基本上全部上繳。
我國《人民銀行法》明文規定了央行需要上繳利潤。《人民銀行法》第三十九條明文規定,央行每一會計年度收入減除該年度支出,并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核定的比例提取總準備金后的凈利潤,全部上繳中央財政。央行虧損由中央財政撥款彌補。因而央行上繳利潤是法律義務。
那么,我國中央銀行的收支主要來自于哪些方面?
《中國人民銀行財務制度》提到了三方面的財務收入,即利息收入、業務收入和其他收入。
其中,利息收入,指以資產形式形成的各類資金按國家規定的利率計收或形成的利息,包括金融機構再貸款利息收入、再貼現利息收入、郵政匯兌資金往來利息收入、專項貸款利息收入、金融債券利息收入和其地利息收入等。比如MLF操作后,形成央行對商業銀行的債權,央行相應對銀行收取利息。
業務收入,指人民銀行在行使中央銀行職能,辦理業務過程中所發生的除利息收入以外的相關收入,包括外匯儲備經營收益、金銀業務收入、手續費收入、證券買賣收益、預算外專項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等。
其他收入,指與人民銀行業務活動沒有直接關系的收入,包括對外投資收益、院校經費收入、租賃收入、賠款收入、其他收入等。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財務制度》還提到了六方面的財務支出,即利息支出、業務支出、管理費支出、事業費支出、固定資產構建支出、其他支出。
央行上繳利潤在財政賬本上也有反應。據《2022年政府收支分類》第31頁,根據類、款、項、目四級分類,中國人民銀行利潤上繳列在103(類)-06(款)-01(項)-01(目),即非稅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利潤收入-中國人民銀行上繳收入。
在利潤收入“項”下,還有金融企業利潤收入、其他企業利潤收入兩個“目”。
而除了利潤收入外,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還有股利股息收入、產權轉讓收入、清算收入“項”。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年份也有這一分類。
今年不一樣
政府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四本賬。一般而言,央行上繳利潤計入一般公共預算,在此之前央行也有上繳。
2019年預算報告提出,為支持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要想方設法籌集資金,中央財政將增加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地方財政也將主動挖潛,多渠道盤活各類資金和資產。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決算表中,非稅收入項目下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預算數為5650.00億元,決算數為6659.03億元。當然這一上繳數據不止包含了央行,還有其他金融企業和央企。
財政部數據還顯示,2015年-2016年國有資本經營收入(部分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規模均為5000多億元,而2017、2018年在3500億元左右,2019年數值歷史最高為6659億元,主要是當年增加了上繳。
而2020年該科目驟降至不足一千億元,主要因為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該科目名稱也僅為“國有資本經營收入”。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為應付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在財政政策措施上,我國一直預留政策空間。對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暫停上繳利潤,以應不時之需,是預留的政策空間措施之一。有關機構因此形成了一些待上繳的結存利潤,這些結存利潤應該上繳。
“考慮當前與長遠,在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情況下,經按程序批準,今年安排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了2021年以前形成的部分結存利潤。”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今年預算報告,預計今年財政收入繼續增長,加之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依法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上年擴大2萬億元以上。
但今年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近年結存的利潤并未計入一般公共預算非稅收入,而是計入了政府性基金收入。
預算報告表示,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4216.67億元,增長5.3%。加上上年結轉收入354.67億元 、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利潤16500億元,收入總量為21071.34億元。
在這1.65萬億上繳利潤中,央行貢獻了1萬億,其他包括中國煙草總公司、中投公司等。
央行表示,人民銀行結存利潤主要來自過去幾年的外匯儲備經營收益,不會增加稅收或經濟主體負擔,也不是財政赤字。
廣發證券(000776)首席固收分析師劉郁測算稱,假設2021年投資回報率持平2020年,2020年末外匯儲備3.22萬億美元獲得2.73%的回報率,對應投資收益約864億美元。則2020-2021兩年的外匯儲備投資收益可能達到1700億美元以上,按當前匯率6.32折算成人民幣,超過1萬億元級別。
按照財政收支分類,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的利潤計入非稅收入,理應計入一般公共預算,2019年即是如此,但此次卻計入政府性基金預算。其差別主要在于:
2019年上繳的是當年形成的利潤,而2022年上繳的是往年形成的利潤(上繳規模也遠高于2019年),相當于征收一筆特定的款項,和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專款專用”的特點很契合。
按照預算法的規定,政府性基金預算指的是對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向特定對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專項用于特定公共事業發展的收支預算。
中泰固收首席分析師周岳表示,這次將利潤上繳計入到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可能是為了避免造成非稅收入的大幅波動。
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資金安排用于大幅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幫助地方財政特別是縣區財政緩解減收壓力。上述轉移支付資金將納入直達機制管理,快速精準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
根據預算報告,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將有9000億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然后再用于對地方轉移支付。
市場影響幾何?
在央行發布相關新聞后,市場也高度關注這一操作對央行資產負債表,以及銀行間流動性的影響。
央行表示,人民銀行依法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不會造成財政向央行透支。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保持穩定,體現了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聯動,共同發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劉郁表示,央行在公告中提到“結存利潤按月均衡上繳”,對應每個月規模約1000億元,對資金面的直接影響可能相對有限。不過財政支出過程中,這1萬億元的加入,可能使得財政支出對季末月份流動性的補充作用進一步放大。
國盛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楊業偉表示,如果央行上繳利潤來自表外留存收益,這不會對貨幣產生直接的投放效應,債市也不宜因此產生貨幣投放,或者近似于降準的確定判斷。而是更應跟蹤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來推測央行具體操作。
財政支出方面,在赤字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2.8%、赤字規模也下降的背景下,今年財政支出預計擴大2萬億(支出規模增速高達8.4%,比GDP預期增速高2.9個百分點),其主要貢獻就是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的1.65萬億利潤。
按照預算草案安排,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21.01萬億元,支出26.71萬億元,實際赤字為5.70萬億元,扣除3.37萬億元預算赤字(國債+地方一般債)后,存在2.33萬億元的資金差額。
其差額有三個來源:一是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65億元,二是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9000億(主要來自于利潤上繳)、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900億元,三是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0620億元。
劉郁表示,受央行等機構上繳利潤補充財政收入支撐,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達到8.4%,大幅高于2021年實際完成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0.3%。財政支出發力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將逐漸顯現。后續政策發力,經濟反彈從預期到實現的過程中,長端利率可能逐漸面臨上行壓力。
本期編輯 馮展鵬 實習生 林曦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