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3月7日王鵬老師在看懂小程序
一小時會議 (欲了解會議詳情,可直接點擊進入) 中分享的內容:
作者|王鵬
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副教授(TA已經入駐看懂app小程序)
從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到今年年初的相關的會議,再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出臺,不難發現,“穩字當頭”這一主基調一直貫穿其中。政策強調以穩為主,穩中求進,更好的適應中國經濟的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因此,數字政府和數字經濟會成為今年和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到數字政府和數字經濟的有兩部分內容:
首先,在轉變政府職能中重點提到了階段工作,也就是深化要素市場的試點化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另外,要加強數字政府建設,推動政務數據共享。進一步壓減各類證明,擴大“跨省通辦”范圍,基本實現電子證照互通互認,便利企業跨區域經營,在解決群眾問題尤其是異地辦理問題上,要下大力氣解決。
關注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除
首先要關注的是數據要素市場的改革。
在傳統年代,譬如政治經濟學中通常所提及的土地廠房、人力資本、水電煤氣和機器等都屬于我們的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但是,隨著經濟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不同的年代,生產資料或對應的科學技術產生了變化。農耕文明時代,我們的生產要素或生產力,更多的是土地。到了大機器生產的年代,生產資料就變成了大規模的流水線的工廠,生產要素更多是廠房、土地、能源、工人、機床、器械等。
當經濟社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生產力的基礎變成了數字技術,所對應的生產要素也發生了變化。那么傳統時代的資金智力相關的這種器件和相關的技術投入,依然是我們生產要素。面向未來,我們大量的數據,無論數字政府還是數字經濟,都依托于各行各業的技術的信息化、產業的信息化,生產的信息化。
無論是政府運轉和審批的流程,還是未來的我們的生產、生活、消費等各方面都會跟數字化的技術和數字化平臺產生深度的融合。未來大量線下的生活和生產活動,都會在線上產生映射。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會留下大量的數據,包括個人的數據、痕跡數據及大量隱私數據。以上均與“數字孿生“和”城市大腦“等概念息息相關。
如何將這些數據進行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如何更好的去釋放它的價值?——這可能是未來數字政府和數字經濟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從數字政府視角來看,如何從政府的角度出發去設立相關的規則并試點實施,更好地利用這些數據要素?——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四個維度:
(1)數據要素產權的界定和確權。這在學術界已頗有研究和爭論。
(2)數據要素交易所的設立。我們也許可以通過參考證券交易所的方式方法進行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例如借鑒北交所、上交所及深圳廣東要素市場改革的成功經驗。
(3)試點示范區建設。我們能否依托于這種試點示范區,通過跨境的數據交易和服務貿易,進行國際化試點,北京“兩區“、海南自貿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和滬深等試點區都是很好的例子。
(4)依托數據共享實現跨省通辦。第四個維度是數字政府今年的重點工作。跨省通辦,我的理解是包含了群眾的日常需求,譬如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一方面,是政府的工作流程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另一方面,在更多情況下是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政府信息系統間未能實現數據的互通。由于涉及歷史、技術、規則等方面的原因,有大量的政務數據未能實現實時共享,進而產生諸多問題。
數字政府建設的核心在于數據整合共享刪除
我國的電子政務與數字政府建設經歷了較長的發展歷程,正在不斷的進化。從早期的政府上網工程,到相關垂直領域的一些的新系統;再到,電子政務云平臺的發展,電子政務向基層延伸。再然后,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互聯網+政務服務“等概念被提及。再到現在,數字政府,城市大腦,智慧城市和數字孿生等概念被熟知。
總體而言,我國數字政府已經逐步實現從早期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到縱深化發展的轉變。無論今年的政府投資還是相關各級政府的重點工作,核心是讓數字政府能夠真正的賦能實體產業,促進政府改革,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今年的重點工作就是要推動實現數據共享。近期已經出臺了相關的規定,包括政府內部實現數據共享,跨地域的證件辦理等。很快從中央到地方也會出臺一系列的指導意見和相關的政策辦法,很可能以工程的形式來打通不同層級與不同區域之間的公共數據。
數字經濟趨于規范化的同時也將帶來更多機遇
數字經濟在兩會之前就已經是一個非常熱點的問題。2021年下半年,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上發表重要講話;2022年1月習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表了重要文章,強調,“做大做強做優我國數字經濟“;國家發改委也出臺了相應的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數字經濟所布置的一系列相關工作,和我此前所預期的以及與數字政府或相關領域的內容相比更為細致。
接下來要探討的是,至少在2022年,有關數字經濟的出發點、應對措施、最終目標和落腳點在何處。
首先第一點,也就是數字經濟的出發點。毋庸置疑,我國已經把數字經濟納入了數字中國建設的一個總體部分。換句話說,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兩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十四五規劃包含了和數字經濟相關的概念、內涵和特征的界定。數字經濟和眾多新生事物一樣,都經歷了從生疏到熟練再到提煉,這一凝練升華的過程。早期所提到的數字經濟主要包含產業數字化和市場數字化兩部分內容。之后提出的“三化“概念中加入了價值數字化。如今我們將數字經濟納入“新四化”框架,即產業數字化、市場數字化和數據價值化之外,還提出了治理數字化。
我們通常依托于“新四化”將數字經濟分成五個組成部分。自上而下,最底層的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再加上數字產業化,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我們高新技術產業。產業數字化指的是一二三產業同數字化加速融合所形成新的行業新的模式。市場數字化后數據價值化。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大量痕跡數據、隱私數據、公共數據等數據都是數據資源。將數據資源變成存量資源,將無用資源變成可利用資源,就是實現數據價值化的過程。最后是治理數字化。曾經人們對于數字化領域的法律法規缺乏認知,如今隨著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有關數據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數字化時代社會治理形態的要求的出臺,數據治理的規則體系和安全意識正在逐步建立。
其次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給數字經濟布置的層次遞進的九大工作任務:
(1)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一兩年前的“新基建”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而今年會有大量的超級運算中心、網絡存儲空間,“東數西算“工程等相關數字經濟政策落地。
(2)推動5G應用規模化發展。2019年開啟了中國5G商用元年。但5G的大量應用場景,不局限于自身的消費端和生產端,還有 “5G+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所以從今年開始,要把5G的規模部署和應用場景縱深化發展,提速降費,讓5G真正賦能生產制造。
(3)促進產業的數字化轉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涵蓋了諸多領域。今年的工作重點在于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了兩點,一方面,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與我們衣食住行等原生需求緊密結合。目前,在發改委新型社會城市和我們所提及的“數字經濟“概念之下,這兩者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伴隨數字鄉村的發展, “互聯網+農業“模式也被提及多年,如今數字鄉村又有了專項的規劃。未來數字鄉村相關的產業機會將非常之多。
(4)發展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不是簡單的將工廠和生產線相互串聯,而是用數字化的方式方法改造傳統制造業,所以不論是高端制造業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都需要得到工業互聯網的加持。
(5)壯大集成電路。壯大集成電路是我們國家“卡脖子“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集成電路產業作為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的一個基礎性產業,2020年開始重點攻關,今年持續深入推進。
(6)推動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傳統行業。在2017年推進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后,人工智能在我們國家也是勃然而興。如何使得人工智能更好賦能傳統行業,而不僅局限于自然語義和處理抑或是人臉掃描,是一個非常需要科研攻關的重點議題。
(7)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的供給能力。“關鍵軟硬件技術“就是安全可控,在保證合法、合規、可控的情況下,為相關行業提供關鍵技術支持。譬如,近期發生的俄烏沖突導致全球大量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信息化服務的供應商采取制裁措施。此時便凸顯了關鍵軟硬件技術安全可控的重要性。因此,既然再次提上議事日程,這在今年一定會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是一個重點工作。
(8)完善數字經濟的治理。以前人們可能普遍認為規則規范并不是很完善,但從前兩年開始,我國有關數字經濟相關的規則規范和指導意見出臺, “四梁八柱“的重要性持續凸顯。預計今年可能會有相關行業性指導意見陸續出臺。
(9)釋放數據要素的潛力。如何真正的實現數據的價值化,讓無用的數據變得有用,讓閑置的資源變得可利用,更好地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換句話說,建設數字中國是出發點,落腳點和最終目標還是想通過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真正的去賦能實體經濟,豐富人民生活。技術和經濟的發展,說到底還是為人民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總的來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數字化領域的基本工作要求,呈現出三大特點:
(1)縱深發展。任何情況下的認知都是由淺入深,我國已經度過了數字經濟和數字政府的打基礎和見成效階段。縱觀當下和未來,數字化領域都將縱深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政府在該時期才能真正激發更多效能。例如,從去年河南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可以見得,應急管理系統和智慧城市系統的效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2)融合發展。多地把握機遇促進數字化發展,例如廣東浙江上海提出轉型,北京提出建設數字經濟標桿城市。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間相互依存、無法分割是根本邏輯。展望未來,不論是數字政府、數字經濟還是智慧城市,數字化領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都將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得以體現。
(3)規范發展。任何的行業,任何的技術,都不能特立獨行,獨立于規范體系之外。未來針對數字化領域,不論是數字經濟還是數字政府,都會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指導意見納入發展規劃的 “四梁八柱“框架中去。預計今年會有更多相關指導意見和規定出臺,在政策規范化的同時也將提供更多的市場化機遇。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看懂獨角獸。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