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文化創意產業鏈已成為廈門市超千億的產業鏈之一。早在2010年,廈門就把文創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大千億產業鏈之一,進行重點培育扶持。
“看到藍色的士,我就認出那是廈門了。”思琪從小生活在廈門,對于今年熱播網劇《開端》中的取景地再熟悉不過。
電視劇中出現的廈門景觀和店鋪,她大多曾經游覽過。“鍋爐咖啡算是在廈門小有名氣的咖啡店,之前就去過。肖鶴云(白敬亭飾演的角色)在劇里推薦了,所以又和朋友約好一起去打卡。”思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鍋爐咖啡前身是華美卷煙廠的鍋爐房,散發著獨特的年代感和工業感,已成為廈門出名的文藝地標。
今年年初,隨著《開端》在全網引發熱潮,該劇的拍攝地——廈門也成為引發熱議的話題城市。海滄大橋、聯發華美空間、山海健康步道、五緣灣帆船港……這座島嶼城市以其文藝柔和的景觀設計征服了一眾網友。
無獨有偶,近日中國郵政宣布正式入局咖啡市場,全國首家直營店“郵局咖啡”就坐落在廈門國貿(600755)大廈。墨綠色門店帶有鮮明的郵局風格,門口的老式自行車上掛著郵差包,貨架上陳列著郵政風文創產品,一系列精巧設計營造了“從前慢”的復古氛圍,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引起關注,有網友在小紅書上評論“里面的布局莫名覺得好浪漫”,也有人感慨“廈門也太多好玩的地方了”。
作為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和副省級城市,廈門一直以來的特色是外貿出口。近年來,一線、新一線城市紛紛出招,試圖打造獨特的城市標簽和形象,吸引年輕人的目光。與一眾新晉網紅城市相比,不爭不搶的廈門顯得有些另類。事實上,這座文藝之都早已開始探索自身差異化競爭優勢,尋找“網紅”之外的城市發展道路。
打造文化創意名城
經過多年的打磨與沉淀,廈門的文化產業實力已不容小覷。
如今,文化創意產業鏈已成為廈門市超千億的產業鏈之一。早在2010年,廈門就把文創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十大千億產業鏈之一,進行重點培育扶持。廈門市政府發布多項政策,如《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設的若干政策》《廈門市影視產業發展規劃》等,為廈門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影視產業是廈門培育新興文化產業的重中之重,低調的廈門近年頻頻成為熱門影視作品的“布景板”。《西虹市首富》《第一爐香》《快把我哥帶走》等熱門電影,以及《開端》《以家人之名》《對手》等精品劇集都選擇在廈門取景。
思琪和同學曾因為好奇,加入過一個“廈門群演”微信群。“里面會發一些群演招募信息,你會發現在廈門拍影視劇和電影的劇組非常多,全年都有,而且同時會有好幾部在拍。但是在島內偶遇劇組的概率其實不高,因為他們一般選擇廈門島外,或者島內離居民區比較遠的地方拍攝。”
為什么影視團隊對廈門青睞有加?一方面,廈門的氣候環境條件使其成為絕佳的“天然攝影棚”。數據統計顯示,廈門每年有近四個月的日平均氣溫是“宜居日均溫”。此外廈門的空氣質量也長期保持全國前列,獲“聯合國人居獎”及“國際花園城市”稱號等。
另一方面,影視產業高速發展也受惠于當地出臺的產業扶持政策。2019年,《廈門市進一步促進影視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出臺,這是廈門首個影視產業專項扶持政策。與此同時,廈門還陸續建立了廈門影視拍攝基地、集美集影視文創園、東南天地影視文創園、耀達影視產業園等影視產業基礎設施,引進了恒業影業總部、華策影視(300133)、正午陽光、中影華夏等一批頭部影視企業。
隨著影視IP釋放商業價值,廈門還抓住了“影視+城市”的公式,使城市與影視作品相互賦能,推動文旅融合。自2019年金雞獎宣布長期落地廈門舉辦,廈門的影視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也提升了廈門的全球影響力,國際上的成功先例就是法國著名旅游小鎮戛納。
除了全力打造“影視之都”外,廈門還通過發展多元文化創意產業,重塑城市形象。2021年11月,被稱為“中法文化合作項目典范”的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第七次在廈門舉辦,30場展覽呈現超過110位藝術家的2000多件作品。一位北京攝影藝術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展覽期間,來自全國多地的藝術家都齊聚廈門參與這場攝影盛事。“每年這個時候,朋友圈里的許多朋友都會現身廈門,集美·阿爾勒已成為攝影圈交流的一個重要紐帶。”
基于城市濃厚的文藝氣息,廈門已找到自身的特色定位——新興文化產業強市。根據《廈門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規劃(2021-2025年)》,廈門劍指影視全域之城,“十四五”期間,全市旅游總收入、文化產業營收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5年打造為全國文旅產業發展高地。
“小而美”的城市發展樣本
同樣作為占地面積有限的經濟特區和計劃單列市,廈門和深圳時常被拿來做比較。2010年以后,廈門市委考慮到兩座城市的多方面條件差異,不再提出“趕超深圳”的目標。
“廈門‘小而美’,不求最大,但求最美、最好、宜居。”廈門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曾如此評價廈門的定位。
思琪作為市民,也見證了近年來廈門這座城的變與不變。“很多城中村被拆除改建了,或者進行統一的裝修,看起來更美觀。另外,交通更方便了,新增了地鐵、自行車道、步行道。沒有變化的應該是氣候,空氣質量很高。還有園林規劃、城市景觀建設,一直做得很好。”
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不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背后是廈門加速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努力。數據顯示,2021年廈門市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8.6%和40.99%。在今年2月工信部發布的“2021年度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州)”“2021年度建設信息基礎設施和推進產業數字化成效明顯市(州)”名單中,廈門皆榜上有名。
2021年10月,廈門發布了《廈門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提出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模突破10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5%的發展目標,并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新材料與新能源、數字創意、海洋高新作為五大發展重點領域。
“如果從經濟總量來看廈門是有點小,但是從經濟質量而言,每平方公里產生的GDP、每度電產生的GDP等,廈門用占全福建省1.4%的土地面積,產生了14.5%的GDP,全福建省26.2%的稅收、49.3%的外貿進出口、50%的外商外資,應該說廈門還是很成功的。”丁長發指出,廈門總面積只有1700.61平方公里,要盡可能在既定的面積下產生更好的效能、GDP、財政收入,為廈門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島內外一體化發展也是近年來廈門城市發展的目標之一。廈門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島內常住人口為211.03萬人,比2010年增長13.4%;島外常住人口為305.37萬人,同比增長82.9%。島外人口增速約為島內的6.2倍,且島外4個區增速均在70%以上。
在丁長發看來,十多年后島內一體化將會實現。“現在開始大規模向島外延伸地鐵、高鐵站,機場都要外遷,最好的中小學都在向島外布局……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好的醫院向島外布局,像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廈大翔安校區和廈大翔安附屬醫院,已經投入使用了。”
被問及大學畢業后是否會回廈門工作生活時,思琪毫不遲疑地給出肯定的答復。一方面,她享受廈門的宜居氣候,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廈門有著較為完善的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或許在經濟發展和城市曝光度上,廈門沒有其他的新一線城市那么火爆,但它有一種靜謐和溫暖的氣質,這是一座可以療愈身心的城市。”
(作者:劉美琳,石佳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