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油價穩定在100美元上方,能源消費國正“壓力山大”。近期德國、英國、美國等能源消費大國紛紛加大力度尋找供應,希望歐佩克增加產量幫助降低油價。
盡管能源消費大國求助于沙特、阿聯酋等產油大國,但最終效果或相當有限。產油大戶俄羅斯每天出口400萬桶到500萬桶原油,以及200萬桶到300萬桶成品油,在能源市場的作用目前難以被其他國家替代。
對此國際能源署(IEA)警告稱,能源市場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大的供應危機,而這可能導致持久的變化。價格上漲將加劇通脹,降低家庭購買力,還可能引發全球各大央行加速收緊政策,進而拖累經濟增長并最終大幅打壓能源需求。
在油市供不應求之際,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Tony Sycamore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期內原油依舊看漲。就烏克蘭局勢而言,雙方在核心問題上分歧巨大,短期內要想達成協議難度不小。此外,由于多年投資不足,包括尼日利亞、安哥拉等國在內的歐佩克成員國近幾個月來一直未能達到產出目標,歐佩克可能沒有足夠的閑置產能來填補俄羅斯出口受阻造成的缺口。
消費大國紛紛尋找能源“外援”
3月19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訪問卡塔爾,尋求卡塔爾向德國出口更多的液化天然氣。隨后德國經濟部發言人于3月20日宣布,德國與卡塔爾達成了一項液化天然氣長期供應協議。
除了德國,韓國國務總理金富謙3月19日也抵達了卡塔爾首都多哈,對卡塔爾展開為期兩天的訪問。金富謙于3月20日與卡塔爾首相兼內政大臣哈立德舉行了會談,重點就擴大能源合作進行討論。
此外,英國首相約翰遜3月16日則訪問了沙特和阿聯酋,此行的目的是說服兩大產油國增產,緩解國際緊張局勢升級后驟然加劇的能源壓力。約翰遜表示,英國將與沙特和阿聯酋合作,長期穩定全球能源市場。
美國方面,3月15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東政策協調員布雷克·麥格克率團抵達沙特,會見了沙特高級官員,再次敦促其提高增產幅度。此外,本月美國還派高級代表團與委內瑞拉馬杜羅政府會晤,雙方討論“能源安全”等一系列議題,不過兩國溝通暫未取得進展。委內瑞拉著名國際問題專家萊拉·塔杰爾丁表示,美國選擇主動接觸委內瑞拉,希望從委內瑞拉直接進口原油,在禁止進口俄羅斯石油之后,保證自身能源供給。
盡管主要消費國紛紛尋找能源“外援”,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歐佩克秘書長巴爾金多坦言,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產能可以取代俄羅斯約700萬桶的出口量。“雖然石油行業有一定合理數量的備用產能作為應對不確定性的緩沖,但多年來已被嚴重消耗,目前世界上沒有能夠替代俄羅斯石油出口份額的產能。”
增加供應挑戰重重
在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已經堪稱“饑渴”之際,供給端增產其實挑戰重重。
3月2日,歐佩克+沒有理會消費國要求加速增產的呼吁,只經過13分鐘討論就決定堅持逐步增產的計劃,如預期般同意將4月份原油產量提高40萬桶/日,歐佩克+謹慎的增產步伐和越來越少的閑置產能幾乎無望解決當下的供應困境。
盡管西方國家呼吁歐佩克加速增產的聲音日益強烈,但迄今為止,歐佩克對增產興趣寥寥。即使歐佩克未來愿意增產,最終也可能效果有限。
目前只有阿聯酋和沙特等少數國家有閑置產能,其他一些歐佩克產油國由于過去幾年對基礎設施投資不足,連實現當前產出目標都有困難,這也意味著未來歐佩克+整體增產空間有限。
沙特阿美首席執行官Amin Nasser表示,全球應對供應中斷的緩沖能力薄弱,有效閑置產能為每天200萬桶,僅為全球日需求量的2%左右。全球需要有彈性的、強大的備用產能,以確保能夠承受任何供應沖擊。
盡管能源巨頭沙特阿美有意增產,但依舊是“遠水解不了近火”。沙特阿美計劃到2027年將把原油“最大可持續產能”提高到每天1300萬桶。對比來看,沙特2月的石油日產量略高于1000萬桶。
需要注意的是,在油市供應緊俏之際,歐佩克最近還鬧出了增產“烏龍”事件。3月9日,阿聯酋駐美國大使Yousef Al Otaiba在一份聲明中稱,阿聯酋贊成加快石油增產步伐,將鼓勵歐佩克+考慮提高產量水平,以填補俄羅斯供應缺口。
不過隨后事件發生了“反轉”,阿聯酋能源部長Suhail al-Mazrouei 3月10日表示,阿聯酋致力于履行歐佩克+協議及其現有的月度產量調整機制,維持每月增加40萬桶/日石油的供應量。同時阿聯酋駐美國大使館發布了Al Otaiba的聲明,稱如果沙特不同意,阿聯酋也幾乎無力擴大增產。
除了歐佩克增產困難重重,在油價高企之際,美國頁巖油生產商也并未像以前那樣大幅增產。新冠疫情發生后,美國頁巖油公司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商業模式,不再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增長。在投資者要求限制支出和減排的壓力下,美國大型頁巖油生產商難以大幅增產。
與供應不足相呼應的是,全球石油庫存也處于低位。3月16日IEA公布的月報顯示,今年1月份經合組織商業原油庫存下降2210萬桶至26.21億桶,已經比2017-2021年的平均水平低3.356億桶。
IEA還警告稱,未來兩個季度油市將面臨供應不足,而非此前預期的盈余,這將迫使發達國家進一步消耗自身石油庫存,而目前的庫存其實已經降至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總體而言,盡管未來伊朗、委內瑞拉原油有望重返市場,但對于解決供應短缺問題依舊是杯水車薪。
雖然只有包括美國在內的少部分國家完全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但在謹慎情緒影響下,貿易商、能源公司和航運公司仍對俄羅斯原油有所回避。對此IEA警告稱,從下個月開始,俄羅斯向全球市場供應的原油每天將減少約300萬桶。
新紀元期貨研究所所長王成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伊朗原油回歸市場預計將帶來100萬桶/日-150萬桶/日的增量貢獻,有望帶來額外的市場供應,對高油價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和俄羅斯供應相比顯然不在一個量級。
王成強認為,委內瑞拉、伊朗等國原油或許有望重回市場,但預計只能部分緩解全球供應風險。在“脫碳”的時代背景中,地緣和能源供給風險不可忽視,預計油價將高位震蕩,存在沖擊歷史新高的潛力。
(作者:吳斌 編輯:包芳鳴)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