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春光明麗,大批候鳥離開崇明島最東端的東灘自然保護區,飛往東北和西伯利亞等地繼續繁衍生息,而南方飛來的候鳥此時尚未大批抵達,加上蘆葦等植物尚未成片抽芽,濕地乍看起來比其他時節安靜、單調了許多。
鳥看起來少了,人卻停不下來。11日9點,上海市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長馮雪松和同事們從辦公室出發,進入濕地進行樣本采集。有專業人士同行,濕地的多樣魅力方才一一顯露,馮雪松不時提醒我們留意遠處的鳥類,“那些野鴨很警覺的,一開車門就要飛走了。”
2007年從北京師范大學動物學專業碩士畢業后,馮雪松就來到東灘,扎根在長江口這片富饒的濕地,目前主要負責濕地監測工作。“現在正處在大批越冬鳥類已經離開,從南半球飛來的鳥就還沒有大批量到達的過渡階段。”馮雪松話鋒一轉,“但現在鳥的種類還是很多的,越冬鳥還有些在這邊,比如各種野鴨,包括綠頭鴨、斑嘴鴨、針尾鴨,還有你們拍到的翹鼻麻鴨,嘴巴是紅色的,很多種類還是可以看到。”
位于長江口的東灘濕地,也是魚類“活化石”中華鱘的重要保護地。東灘現有約140種魚類,是濕地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候鳥重要的食物來源。魚類和其他濕地生物的狀態,也是馮雪松和同事們需要持續關注的。
東灘參與申報世界遺產,對東灘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來說是極大的認可和激勵。包括東灘在內的11處候鳥棲息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目前已進入了關鍵階段。如果能在明年舉行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審議通過,該項目就將作為鹽城候鳥棲息地的擴展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在經濟高度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和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東灘這樣一處生態高地具有巨大的創新潛力和國際意義。在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東灘能否依托多年的保護實踐與國際交流合作基礎,在申遺的推動下,為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態保護探索出新路徑和新模式,值得期待。
候鳥天堂
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241.55平方公里,是重要的國際候鳥遷飛路線——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上重要的棲息地,是鸻鷸類、雁鴨類、鶴類、鷗類和鷺類的樂土。探訪當日,雖然候鳥數量不算多,但“98大堤”內的河道、水塘和蘆葦叢,以及大堤外的灘涂,均可見各種鳥類覓食、休憩,共享這片豐饒寧靜的家園。
“我們在灘上看到的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鸻鷸類,有黑腹濱鷸,有一些少量的大濱鷸,還有一些環頸鸻、金眶鸻等等。”說起保護區內的鳥類,馮雪松如數家珍。行進在大堤內側的道路上,他突然有些興奮地壓低聲音說:“今天運氣不錯。”隨即把發現指給我們,只見遠處的灘涂間,三只優雅的鶴正從容地覓食,正是大名鼎鼎的白頭鶴。
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是東灘最受關注的鳥類之一,這種優雅的鳥類在全球范圍內已經非常稀少,總數僅有一萬只左右,在我國棲息生活的總計有約1000只。“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在上海也能看到國家一級保護的這種鳥中仙子。”馮雪松介紹說,東灘保護區成立之初就一直是白頭鶴的棲息地,最近十幾年來一直保持在大約100只的規模,占到全國總數的10%。
一個濕地某一種鳥類的數量如果達到全球種群數量的1%,這個濕地就具有國際重要性,有非常重要的保護價值。“我們東灘的白頭鶴已經達到1%,還有其他十種鳥類也已經超過了1%,因此被認定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值得保護的重要濕地。”
東灘鳥類保護區成立于1998年,20多年來經歷了不少考驗。馮雪松回憶說,保護區剛成立的時候,大片自然灘涂非常適合各類水鳥棲息,但互花米草這一外來物種入侵后,很大程度上破壞了鳥類的棲息環境,“最嚴重的時候,東灘濕地一大半面積都被它占領了。”
針對這種情況,保護區開展了治理互花米草、優化鳥類棲息地的生態修復工作。“最近這七八年,隨著生態修復工作的深入開展,鳥類的棲息情況相比之前有很顯著的改善。”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東灘鳥類保護區范圍內的鳥類數量已經超過20萬只。目前在東灘保護區記錄到的鳥類種類達到300種,已觀察到的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共計77種,包括東方白鸛、黑鸛、白尾海雕、白頭鶴等珍稀鳥類,以及20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鳥類。
東灘保護區的生態修復仍在探索推進。未來會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嘗試更多的措施,把已經修復的區域營造得更適合各類鳥生活,營造更多樣的棲息環境。
今年初,第一財經記者探訪了位于東灘保護區北部的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崇明東灘北八滧自然中心,自2014年起,東灘保護區與WWF合作,在一片3平方公里的試驗區內探索濕地規劃、棲息地管理和監測、專業培訓、社區管理與發展及公眾參與活動等。
大自然博物館
今年1月,上海市發布《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下稱“規劃綱要”),這份綱要提出,要“依托國際重要濕地等世界級自然資產,加快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崇明案例”。“規劃綱要”中列出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指標體系包括10項指標,其中“占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和“長江河口水生生物旗艦物種種群數目”兩項指標,與東灘自然保護區的發展密切相關。
優化水鳥棲息環境,守護長江口的動物天堂,是一線保護工作者的目標和理想。站在保護區內的大堤上向東望去,漫漫江海連天,不見漁船。馮雪松說,長江10年禁漁,效果非常好。他相信,將有更多利好政策在東灘保護區落實,推進濕地生態保護。
“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申報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依托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建設大自然博物館,讓人人都能親近大自然。
今年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關鍵階段,包括東灘保護區在內,涉及上海、山東、河北、遼寧等省市的11處候鳥棲息地。“申遺是今年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申遺工作進展,我們專門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今年是最關鍵的一年。”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傅小生告訴第一財經。
“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是對我們濕地保護成果的肯定,保持住了這樣一片天然濕地的生態價值,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馮雪松認為,申遺將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我是做科研監測工作的,我們的監測工作會更加系統和深入,更加及時地掌握資源狀態和健康狀態。”
面向公眾的科普教育、與周邊社區的協同發展,也是申遺背景下東灘保護區的重點推進領域。傅小生表示,東灘保護區將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嘗試保護和利用相結合,讓更多人分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我們這樣一個工作,每天面對廣袤的灘涂,風景非常優美,有這么多野生動物。”馮雪松希望更多人能夠欣賞到東灘濕地生態和諧的美好畫面,認識到濕地資源的重要生態價值,“大家都能得到美好的享受,我們就會更有獲得感。”
“從國際慣例來看,申遺成功之后,客流量至少會翻一番,有的甚至翻十番,客流量上去之后,對周邊區域就有一個溢出效應,一定會惠及周邊的百姓。”傅小生說,東灘保護區與陳家鎮立新村、中興鎮富圩村等社區將持續合作,并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GEF)、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等機構一起,探索保護區的社區共建發展,攜手拓展生態旅游、研學、非遺與文創等產業模式。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