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微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的財政資金來了。
3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4月起啟動的1.5萬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為了保證退稅落地,中央財政將撥付1.2萬億元資金支持地方退稅減稅降費和保民生。當天財政部召開會議,研究貫徹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舉措。財政部稱,首批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稅的專項轉移支付4000億元已于3月21日下午下達。
為了給企業紓困,今年國家出臺史上力度最大且有有針對性的增值稅留抵退稅舉措,其中對小微企業、個體戶在6月底前退還存量稅額,并按月足額退還增量稅額。對制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6個行業企業,在年底前退還存量稅額,并按月全額退還增量稅額。
由于今年增值稅留抵退稅總金額高達1.5萬億元,其中按照增值稅中央與地方五五分成比例,中央和地方理應各自承擔7500億元退稅金額。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當前退稅能否落地的關鍵在于部分基層財力比較緊張,可能會影響退稅政策落地。為此中央財政通過大額轉移支付來支持地方落實退稅等政策。
上述國常會明確,中央財政在按現行稅制負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再通過安排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設立3個專項,支持基層落實退稅減稅降費和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等。其中,對新增留抵退稅中的地方負擔部分,中央財政補助平均超過82%、并向中西部傾斜。
專家據此估算,地方承擔的7500億元退稅資金中,中央財政補助平均超過82%,即中央負擔超過6150億元,地方實際承擔的退稅資金不超過1350億元。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田志偉告訴第一財經,之前社會各界擔心增值稅留抵退稅制度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使得地方政府在執行留抵退稅過程中做不到盡心盡力,甚至可能會產生拖延、征收過頭稅等問題。這次中央事實上是承擔了增值稅留抵退稅的大頭,對于順利推進增值稅留抵退稅工作意義重大。
財政部介紹,財政部在按現行稅制負擔50%退稅資金的基礎上,中央財政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將按時點要求及時下達,包括新出臺留抵退稅政策專項資金、其他退稅減稅降費專項資金、補充縣區財力專項資金。首批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稅的專項轉移支付4000億元已于3月21日下午下達。
根據今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報告,中央財政安排的支持基層落實減稅降費和重點民生等專項轉移支付8000億元,這筆錢來自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上繳一次性利潤。
按照國務院安排,在增值稅存量稅額方面,微型企業4月份集中退還,小型企業5、6月份退還。在增值稅增量稅額方面,小微企業、個體戶4月起按月全額退還。據測算,小微企業、個體戶退稅資金近1萬億元。由于小微企業等退稅即將啟動,因此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稅資金最先下達地方。
財政部表示,當日下達的支持小微企業留抵退稅專項資金將用于向小微企業退稅財力保障提供現金流,為企業紓難解困,有效保障穩增長、穩市場主體和保就業。其他專項資金根據相關工作進度也將盡快下達。
目前財政部建立資金預撥機制,逐月預撥、滾動清算,保障地方國庫動態存有半個月的退稅所需資金,并壓實省級財政部門主體責任,保障退稅“紅包”及時落袋。
如何管好用好這筆特殊的1.2萬億元轉移支付資金十分關鍵。
財政部表示,制定印發相關辦法,明確專項資金分配備案、預算下達、資金調撥等管理要求,完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做到留抵退稅政策可細化、可統計、可分析。專項資金納入財政直達資金范圍,實行動態監控,防止閑置挪用,確保退稅資金直達市場主體、對地方的補助直達市縣基層。
在資金投向上,財政部要求上述專項資金不得用于建設政府性樓堂館所,不得用于建設各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不得用于土地儲備和棚戶區改造新開工項目等支出。
田志偉表示,我國之所以從2018年才開始推進增值稅留抵退稅改革,一個重要的原因即是擔心有不法分子通過留抵退稅政策來騙取國家稅款。這次的改革特別強調了留抵退稅過程中的風險,估計未來一段時間通過稅務大數據打擊增值稅騙稅等問題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稅務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
上述國常會要求,加強資金監管和國庫管理,確保退稅資金直達市場主體、對地方的補助直達市縣基層,對偷稅、騙稅、騙補等行為堅決打擊、嚴懲不貸。
財政部表示,下一步將與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加強工作會商,堅決落實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的同時,切實嚴肅財經紀律,防范企業通過虛開增值稅發票等方式“騙退稅”,防范虛列留抵退稅等方式“騙補貼”;防范一些地區出現征收過頭稅費、虛增財政收入等。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