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密克戎BA.2亞型以超過新冠病毒以往所有變體的傳播速度傳播,中國的“動態清零”要跑贏病毒,關鍵仍在于核酸檢測的早發現速度。中國已啟動區域核酸檢測限時,要求24小時內完成劃定范圍的區域核酸檢測任務。
3月2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區域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組織實施指南(第三版)》(下稱“第三版指南”),為實現“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進一步提升核酸檢測質量和效率,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所在的設區市,包括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應當在24小時內完成劃定范圍的區域核酸檢測任務。
而此前,根據城市人口規模不同,核酸檢測要求完成的時限不同。有48小時完成的,有72小時完成的。
如何在24小時限時完成劃定范圍的核酸檢測,成為當前疫情暴發地所在城市的迫切工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防控早發現的一把利劍,這把劍的出手速度決定了早發現的速度,亦是與奧密克戎對決中取勝的關鍵所在。
3月23日晚,上海市委常委會舉行會議,聽取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情況匯報,部署下一步疫情防控重點工作。會議指出,嚴格核酸篩查,優化組織、加大布局,加快提升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強化“采、送、檢、報”全流程協同和精準調度。
同日,天津市召開疫情防控工作調度會議,同樣強調要加快提升核酸篩查能力。加強采、送、檢、報各環節精準對接,加強檢測人員力量調配,及時排查解決區域大篩檢測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升核酸檢測效率。
根據目前對奧密克戎已知的科學信息,它的傳播速度再度提升。3月10日,香港大學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香港葵涌邨逸葵樓暴發的BA.2病例,發現倍增時間非常短,每1.28天增加一倍,這是前所未見的速度。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證實,奧密克戎BA.1亞型的傳播速度比德爾塔增加了70%多,BA.2亞型又比BA.1亞型增加了60%多。
也因此,在以“早發現”為靈魂的“動態清零”政策中,核酸檢測成為這一輪防控中的重點抓手。
“我們必須以更快的速度撈干凈社會面的感染者,才有機會盡可能在短時間內清零。否則以奧密克戎的隱匿性、傳播速度快,如果核酸檢測撈的速度慢,傳播勢必疊加蔓延,而防控和管控區域也會重復疊加出現,將付出更大的防控成本。所以,我們首先得圈住,再篩查撈凈,措施必須到位。”一位地方疾控工作人員表示。
一位公共衛生專家也對記者表示,與病毒賽跑,盡快撈凈,這是動態清零政策的重點所在,要盡量把每起疫情消滅在最小范圍、最短時間內,盡量減少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為了做到早發現,多地也在加快推進核酸檢測。
3月20日,鄭州發布關于金水區等8個城區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通告,提出從21日9:00開始采樣工作,16:00完成采樣工作。
3月23日,在“沈陽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五十六場新聞發布會上,沈陽市政府副秘書長趙繼凱介紹,沈陽決定在24日至30日期間,在全市范圍開展第四輪、第五輪、第六輪全員核酸檢測。
3月21日~23日,江蘇南京對10個街道進行“一天一檢”,對27個街道進行“三天兩檢”,其他街道“兩天一檢”。
核酸檢測需求加強,但挑戰也撲面而來。
“采、送、檢、報”一個都不能少
24小時競速,挑戰的不只是實驗室的檢測能力。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3月22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區域核酸檢測更多是一個社會的動員和組織工作,所以需要動員很多方面的力量,并且每一個環節都要能夠無縫有效銜接,才能夠保證實現無論是多大的人口規模都要在24小時之內完成的目標。
比如,對于居民,如何更好地組織好,避免造成人員的擁擠聚集導致采樣點的交叉感染,提高采樣的效率;采樣以后,能夠確保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把采到的標本盡快、精準地送到實驗室,和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匹配起來;檢的環節,保證實驗室都能夠發揮最大的產能,既不造成樣本過多積壓,導致檢測效率降低,也保證實驗室能夠滿負荷運轉,不會有閑置的儀器設備。同時實現質量和效率的控制;陽性的混管信息出來之后,能夠利用最短的時間,判斷出10個或20個人中誰是陽性的,并且盡快轉到隔離設施或定點醫院等。
能否無縫銜接,將關乎這個競速。
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在發布會上也表示,核酸檢測不僅僅是大家看到的社區人員發動、志愿者維護秩序、醫務人員采樣檢測等,還包括了重要的信息支撐、采送檢匹配調度、陽性結果快速處置、物資保障、醫廢處置、新聞宣傳、綜合協調等方面。
“任何一個環節的銜接不好,都會影響核酸檢測的速度,最終影響24小時的戰斗成果。”一位核酸檢測負責人表示。
為了“24小時限時戰”,第三版指南建議地方建立組織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并成立9個工作專班(數據統計專班、采檢匹配專班、樣本轉運專班、陽性結果處置專班、物資保障專班、質量控制專班、醫廢處置專班、信息化保障專班、綜合管理專班),做到職責清晰、落實到人,不出現責任空白。
對于“采、送、檢、報”這幾個環節,上述核酸檢測負責人表示,目前采和送的環節耽誤時間不是太多,只要有人力,采的速度很快,把樣本送到實驗室也不會太久。問題就出在檢測環節。因為每一批次檢測至少需要3~4個小時,一臺設備一天最多做6批,每批100個樣品不等。整個過程比較復雜,需要對樣品整理、掃描、登記,處理樣品的管子,然后進入檢測程序。如果這個批次全部是陰性還好,可以直接通過機器上報檢測結果。但一旦出現陽性,由于目前是10混1或者20混1,就需要再逐個做三次核酸檢測進行核驗,即便是單獨設備來核驗,也得3個小時。
湖北一位從事醫學檢測工作30多年的專家則也告訴記者,在“采、送、檢、報”中,難就難在“采”和“檢”又是重中之重,采又要準確又要快速,不停地采集樣本后,檢測時間不夠也不行,采集人員和檢測人員壓力很大。
缺人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焦雅輝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在當地的核酸檢測能力不能夠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大規模的移動支援核酸檢測能力就至關重要,比如大產能的汽膜式、車載式、方艙式的,在單管能力每天1萬管以上的,甚至是5萬、10萬的,能夠迅速擴充到20萬、30萬的核酸檢測能力的匹配,也是至關重要的。
“從診斷試劑供應和試驗室操作來說,問題不大,主要是缺人,缺熟練的核酸檢測員。”上述核酸檢測負責人表示。
上海寶藤醫學檢驗中心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目前該中心最為緊缺的就是熟練PCR核酸檢測員,如果有更多經驗豐富的核酸檢測員,就能快速提升檢測量。
上述從事醫學檢測30多年的專家說,在PCR實驗室,檢測人員必須經過嚴格培訓和考核才能上崗,才能保證核酸檢測的正確性和安全性。在樣本量大的時候,更需要專業成熟的核酸檢測員。
24小時競速更考驗科學精準
在提高檢測效率的同時,“科學精準”也是第三版指南的另外一個關鍵詞。相較于第二版指南,第三版指南將“全員”修改為“區域”,區域大小由疫情防控需要決定。
這里的“區域”包含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既可能小到一個樓棟,也可能大到全市范圍,具體要由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根據疫情防控的實際需要研究確定,并動態調整。
也因此,能否通過科學精準的流調掌控感染風險,進而科學劃定防控區域,也是考驗地方能否實現24小時競速的重要前提。
“如果對于風險掌控非常精準、非常有把握,可以更加精準地劃定核酸檢測的區域范圍。”焦雅輝表示,并不是說每一次都要做整個城市的全員核酸檢測,如果疫情發現得較晚,已經傳播了相當一段時間,并且呈點多面廣的分布,就有必要擴大核酸檢測的范圍,這樣才能夠避免風險會被遺漏的情況。如果隨著核酸檢測的推進,更多風險能夠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就要根據每一輪核酸檢測情況、感染者來源,不斷調整縮小核酸檢測的區域范圍。
最終要實現的一個目標,是所有的感染者都是在集中隔離點、封控區內發現。也就是說,把社會面上的風險都已經控制住了,就不需要再做大范圍的核酸檢測了。
上海市經信委生物醫藥產業處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兩天上海每日最大核酸檢測能力又有所提升,單人單管接近200萬份,如果按10人混檢的情況,從理論上講,單日最大檢測能力可達2000萬人次。
“按這個數字,目前上海各機構是具備24小時內完成劃定范圍的區域核酸檢測任務能力的,但在實際情況中,按照國家規定,有幾類人群是必須做單采單檢的,比如說封控區人群、第一次采樣完指標異常需要復核的,還有重點崗位醫護人員等,這就會占用一部分核酸檢測能力。”上述負責人說。
為更快速度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效率,上海市經信委介紹,正協調保障45家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24小時滿負荷運行,加強采樣檢測匹配調度,持續提升核酸檢測能力。比如,設立駐廠專員機制。建立市區聯動、縱向到底的統籌機制,組織委內機關干部并動員相關區抽調人員,派駐到45家核酸檢測機構現場進行統籌協調,深入了解采、送、檢、報之間協同的瓶頸問題,依托設備、人員、建設、物流等保障工作組,協調解決困難訴求。快速解決緊急檢測任務。完成防控指揮部和各區需要緊急協調的檢測需求;緊急協調移動檢測車支援采檢等。針對檢測人員短缺,全力排摸在滬的核酸檢測專業人員,為檢測做好人員儲備。針對實驗室短缺,在市區共同協調支持下,加快建設氣膜實驗室并加緊投入使用。
有專家表示,雖然24小時競速的挑戰很大,也對地方疫情防控的科學精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是疫情早發現的關鍵,也能夠確保各地在和奧密克戎的決戰中不落后手,贏得戰機。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