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剛剛結束的一系列峰會上,美國吃了“軟釘子”:歐盟并不愿意出臺更多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特別是在能源方面。
德國總理奧拉夫·朔爾茨近期在德國議會中非常坦誠地表示,立即對俄羅斯的化石燃料實施禁運“將意味著我們國家和整個歐洲陷入衰退”。
并不實際
比利時首相亞德克羅在24日前往歐盟領導人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的途中表示,禁止購買俄羅斯能源“將對歐洲經濟造成毀滅性影響,我認為沒有必要”。
德國政府則對額外制裁的成本更加謹慎,官員們私下警告道,石油進口禁令或對俄羅斯貿易的徹底禁運成本過高。
當然,歐盟內部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德國在歐盟中堅持,要專注于實施當前已有制裁,這一觀點得到了意大利、希臘和匈牙利的有力支持。盡管波蘭、愛爾蘭、波羅的海國家和瑞典等一系列國家希望采取更嚴厲行動,但歐盟的官方態度并未松動。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的數據,2019 年,歐洲進口原油中有21%是從俄羅斯進口的,歐洲進口石油產品中有51%源自俄羅斯。沒有其他貿易伙伴能夠與俄羅斯的份額相提并論,這將使其在短期內極難取代,甚至即便是有關可能實施禁令的猜測也推動油價大幅上漲。
在歐盟中,有一些禁運倡導者建議歐盟可以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然后鼓勵重新調整國際石油流動,以盡量減少因價格飆升而造成的供應凈損失。在這種假設情況下,受制裁的俄羅斯原油將留給印度等買家,從而將中東的原油釋放到歐洲的煉油廠之中。在石油產品方面,俄羅斯的燃料油和餾分油可以運往南美、非洲和亞洲,而歐洲則從美國、印度和中東等地獲取石油產品。
但需要看到的是,這樣的重新分配和流動在實際操作中將存在多個嚴重障礙。比如,對于生產者和消費者而言,供應路線將變得更長,貨運路程將增加,對油輪的需求以及運輸成本將顯著提高。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世界各地的原油和產品流形成了一個密集的互連網絡或矩陣,而通過制裁以強制重新規劃俄羅斯能源的出口則意味著所有其他供應商和客戶關系的變化。
比如,重新調整石油流向會破壞長期存在的客戶和合同關系。中東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與印度和亞洲其他地區的煉油廠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不想因為美歐的轉向而倉促跟風,亞洲被認為是未來機會不斷增長的市場,打破長期合同并、放棄亞洲利潤豐厚的增長市場轉向歐洲,且這一供應預期可能只有幾個月或幾年,對于中東而言,幾乎沒有戰略意義。
同樣,北美的煉油商在中美洲和南美洲擁有利潤豐厚的市場,也不愿意以此來換取俄羅斯在歐洲的市場。這也就是為何目前沙特阿拉伯和美國頁巖油公司似乎都不熱衷于提高產量以彌補俄羅斯供應的損失。
而由于剩余產能很少,歐盟決策者得出結論,禁運俄羅斯石油出口帶來的價格風險過高,因此暫時放棄了這一想法。
幾個瓶頸
天然氣方面的前景又如何呢?
俄羅斯歷來是歐盟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在過去十余年中,歐盟一直試圖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的依賴。然而,俄羅斯繼續供應約40%的歐盟天然氣消費量。
為了彌補2021年俄羅斯交付給歐盟的1550太瓦時(TWh)的天然氣,供需雙方都必須采取一系列行動。液化天然氣(LNG)則有望發揮關鍵作用。俄羅斯對歐洲的大部分天然氣供應是通過固定管道基礎設施輸送的。相比之下,液化天然氣通常通過船舶運輸,因此更容易更換供應商。
歐盟委員會本月通過了一項戰略,要在今年底前逐步減少俄羅斯三分之二的天然氣進口。為此,歐盟預計將在2021年進口750太瓦時液化天然氣的基礎上,到2022年再額外進口500太瓦時的液化天然氣。
布魯蓋爾智庫資深研究員塔格利阿皮艾特拉(Simone Tagliapietra)在一篇報告中指出,這一數字代表著大規模的進口擴大,需要解決幾個瓶頸才能實現。
首先,與全球液化天然氣生產能力有關。2021年,全球液化天然氣貿易總量為5400太瓦時。由于供應緊張,液化天然氣價格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間翻了一番多。而盡管俄羅斯在2021年夏季之后降低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但歐洲的需求仍在上升。
2022年,全球液化天然氣產量預計將比2021年的水平增加100~300太瓦時。但液化天然氣市場的特點是長期合同占很大比例,這意味著即使歐盟買家愿意支付高價,也不能保證購買。液化天然氣業務是根據20~25年的合同發展起來的,這對于買賣雙方證明建造液化工廠和接收站所需的大量投資是必要的。
在過去幾年中,市場變得更加靈活,美國已成為重要的供應商——且到今年底將成為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國。塔格利阿皮艾特拉寫到,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月,歐盟獲得了美國37%的液化天然氣出口。盡管如此,歐盟額外進口的大部分液化天然氣需要來自目前流向亞洲和美洲的部分,而這將需要政治談判和妥協。
塔格利阿皮艾特拉表示,最近幾周,歐盟委員會和美國政府已經向日本和韓國等亞洲大型液化天然氣消費國提出了要求,要求將貨物轉移到歐洲,以幫助歐盟應對天然氣危機,類似2011年福島事故后,歐洲和美國曾向日本提供過LNG一樣。
第二個瓶頸則與歐盟的內部天然氣基礎設施有關。
例如,伊比利亞半島是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的樞紐。因此,該地區每月可以進口40太瓦時,但通常只消耗30太瓦時,目前的挑戰是,要如何將多余的天然氣輸送到歐洲其他地區,但技術上并不理想。
此外,作為一種安全措施,到達法國的天然氣通常會被加臭,因而不能不受限制地輸送到鄰近的天然氣系統中。同時,西歐和北歐市場的天然氣具有不同的品質,需要不同的基礎設施。
塔格利阿皮艾特拉表示,因此需要快速升級歐盟的天然氣基礎設施,以確保液化天然氣也能到達那些無法直接使用它的國家,而且這些國家通常最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
他還指出,同樣重要的是要考慮到技術上可行的事情在政治上可能不可行。
“即使在歐洲各地運輸天然氣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供應較好的國家可能不愿意與情況更糟的國家分享稀缺的天然氣資源。”塔格利阿皮艾特拉表示,削減俄羅斯天然氣將需要歐盟成員國顯著團結一致,以幫助受災最嚴重的國家。
他還表示,如果沒有俄羅斯天然氣,歐洲面臨的主要挑戰將是在明年冬天之前補充其儲存設施,這樣做將需要在今年春季和夏季進口創紀錄的液化天然氣。“由于美國天然氣市場競爭激烈,而且貨物運往合同價格最好的地方,因此美國政府需要介入。”塔格利阿皮艾特拉寫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