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北京市電影局于官網正式發布《“十四五”北京電影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以2035年我國建成電影強國的目標,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設電影強國核心區、電影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率先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電影(600977)高地”,由此設立7個主要目標,并計劃實施“七大提升工程”,打造“七大新高地”,即電影精品生產新高地、電影產業發展新高地、電影創新創造新高地、電影服務消費新高地、電影海外推廣新高地、電影人才聚集新高地以及電影發展環境新高地,推動北京電影發展邁上新臺階。
創作:力爭每年約20部京產影片票房過億
作為文化內容產業,電影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優質內容產品的持續輸出。此次,《規劃》也將“勇攀電影創作高峰”列為主要目標之一,并用多個數字具體明確發展計劃。
據《規劃》顯示,北京市將穩定電影產量,實現電影創作生產整體質量大幅提升,每年承接國家重點電影項目5部左右,每年推出市級重點影片30部以上,力爭每年票房過億元的京產影片達到20部左右,獲得國家級電影獎項位居全國前列。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國家電影局發布的《“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曾提出“每年票房過億元國產影片達50部左右”。這與《規劃》中的北京市力爭每年約20部京產影片票房過億的目標兩相對照,進一步顯露出北京市要建設為電影強國核心區的決心。
而近年來,京產影片也在多個檔期及評獎中嶄露頭角。以今年春節檔為例,《長津湖之水門橋》和《狙擊手》兩部作品便是京產影片,且據燈塔專業版顯示,《長津湖之水門橋》不只在檔期內票房居首,截至目前還打破了中國影史劇情片單日票房紀錄等26項影史紀錄。此外,在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北京創作生產的10部電影分獲15個獎項提名,并最終摘得8項大獎,獲獎影片數量居全國首位。
為了實現“十四五”期間電影創作生產方面的目標,《規劃》提出,要實施創作質量提升工程,包括加強創作統籌規劃,提升創作生產組織化水平,建立科學的評論評價體系,建設劇本創作孵化中心和電影評論評價中心等。同時,《規劃》也表示要實施智力驅動提升工程,打造電影人才集聚中心以及電影創新人才發展理想之地。
導演黃志勇表示,“電影內容創作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轉變為大綱,再到形成劇本,以及后續拍攝為影片,每一步的創作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耗費創作者很多腦力,有時一個劇本大改就需要五六次,重復進行推翻再塑造的過程。只有內容創作更受到重視,才能讓創作者有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
放映:2025年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
當電影創作完成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與觀眾見面,此時就需要看影院及更多放映渠道的布局。
在影院發展方面,《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影院超過300家,城區和主要鄉鎮基本形成3公里影院圈,布局結構更加均衡合理,市場規模穩居全國城市前列,平均單體影院、單塊銀幕票房和綜合經營收入全國領先。每年京產影片票房占國產影片總票房的50%以上”。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北京市內多家影院的年票房居于全國前列。據燈塔專業版顯示,在2021年全國影院分賬票房排名中,排在首位的是北京首都電影院西單店,而在前五位中,北京影院占據三個席位,前十位中則占據六個席位。此外2022年開年至今,不僅北京首都電影院西單店依舊居于首位,前十位中有8個影院均在北京。
但同時不可忽視的是,近兩年整個影院行業受到不小的打擊!耙咔椴恢皇菧p少了觀影人次,也打亂了一些優質影片的制作進程,這對于需要優質影片供給來激發人們觀影需求的影院而言,是多重打擊!睌底治膭摦a業智庫研究員李杰如是說。
面對這一形勢,《規劃》也為影院提出了發展方向,如推動北京院線公司加快并購重組,擴大資產聯結型影院規模,鼓勵開展分線發行、多輪次發行、區域發行、分眾發行等創新業務;鼓勵影院依法開展電影衍生品銷售等多種經營,鼓勵影院高端化、品牌化、個性化發展;把電影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根據人口規模、區域功能、發展預期等因素規劃影院布局或預留影院建設空間等。
而為了開發多層次多元化電影市場,《規劃》還提出,支持影院積極加入人民院線、藝術院線,扶持首都之星藝術影廳聯盟和京津冀藝術電影聯盟建設;依法規范發展點播影院和點播院線,積極開發二級市場和農村市場,有序發展電視、信息網絡、移動終端、家庭觀賞等電影消費市場,推動電影與游戲、旅游等融合發展,拓展和延伸電影供給和消費模式。
影評人劉賀認為,看電影本就不應只有一種方式,不僅是因為人們看電影的場景愈發多元,電影也需要更多渠道與觀眾見面,且每一種方式并不是此消彼長、你死我活的關系,而是通過找到自己的特點與立足之處,從而互融共生,共同做大整個電影市場。
產業:打造具全球競爭力的品牌和最強陣營
毋庸置疑,一個市場若要做大做強,離不開相關企業的發展,而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在企業、人才及資源的匯聚上有著天然的優勢,要讓優勢真正落地轉化,也離不開政策的引導與推動。
對于北京“十四五”時期電影市場不同主體的發展,《規劃》提出,對于國有電影企業,深化改革,強化導向引領、責任擔當、規范經營等示范作用;對于民營企業,提供精準優質服務,支持股份制改造,利用境內外多層次資本市場實現上市和掛牌;對于中小微民營電影企業,則進一步提出引導專業化、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同時,持續實施“十百千”文化企業(電影)培育計劃,形成北京電影頭部企業發展矩陣,推出多家全國文化企業30 強電影企業,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影品牌和最強陣營。
而若是按照電影不同環節進行細分,《規劃》也有相應布局,如電影后期制作方面,重點培育一批研發能力強、行業帶動性強的電影后期制作企業,支持其申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在新技術方面,支持建設一批電影科技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而在發揮北京互聯網企業聚集和科技資源優勢方面,則鼓勵發展基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技術體系在電影領域的應用。
在劉賀看來,電影市場實際也可以用拼圖來形容,每一個電影企業均是一塊塊小拼圖,各有各的特點,通過有效的聯通才能拼成一整張大拼圖,而政策的作用便在于讓小拼圖找到合適的位置,展現出各自最大的能量。
此外,李杰認為,北京在資源上所具有的優勢確實不言而喻,需要著重發力的便是給這些資源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找到適合資源茁壯成長的“土壤”,給予合適的“營養”,搭建出一個適宜發展的“生態”,便會源源不斷地實現強化競爭力。
北京商報記者 鄭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