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 嚴珊珊
北京時間3月30日,一向愛對中國發展指指點點的彭博社社評版塊“Bloomberg Opinion”發布了一篇題為《沒有中國的需求,石油市場將如何應對?》的文章,炒作“中國巨大的原油需求威脅世界”論,宣稱中國對儲備石油“上癮”,需求“貪婪”,這會對地球“構成威脅”,給環境帶來負擔。
結果文章曬出的數據還不能自圓其說,因為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于是作者“另辟蹊徑”地渲染中國石油(601857)需求增量很大。
這番說辭,在外網“喜獲”大量嘲諷。有網民甩出中美石油消費量對比,諷刺彭博社的“雙標”,還有人質問:“你們是在指責一個人口占全球18%的國家,石油消費量只占全球的15%?”
該文由彭博社專欄作家大衛·菲克林(David Fickling)撰寫,以上海抗疫期間石油需求下降為引子,稱近來中國石油需求的變化已經對世界石油市場產生影響,布倫特原油價格本周一下跌6.8%,是近三周來最大單日跌幅。
文章繼而聲稱,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對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石油消費量約占全球的15%,盡管人均消費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增量占比高啊”( in terms of incremental growth, China is everything)。
文章援引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的數據,稱2009年-2019年期間,中國增加的石油需求占全球的41%,這個“近一半”的數據讓作者一下子找到了寶,直接甩出結論“這對中國和整個地球都是一個問題”,開始強調石油的排放問題和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影響。
其實根據BP公布的2020年石油消耗數據,別說中國人均石油消費量遠低于美國,就是日均消費總量也比美國少得多(下圖單位為千桶)。
彭博社的這篇文章還提了一嘴近期西方集團因俄烏沖突對俄羅斯采取的制裁,威脅稱中國大陸如果對臺灣采取行動可能被“切斷能源供應”。
作者還稱,目前中國正在提高石油儲備和國內石油產量,但他認為收效有限,繼而宣稱“如果中國真的想減少對進口燃料的依賴,那就只有一個選擇:節約”,比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文章最后,直接拋出“中國巨大的原油需求威脅世界”論,聲稱中國多年來一直在采購“額外的石油”,“現在(儲備)可能或多或少滿了”,這種“貪婪的胃口不僅對地球構成威脅,對于中國來說也是種風險,因為政府合理性來自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十分依賴外國石油”,并聲稱“消除這種(石油儲備)癮是當務之急”。
@Bloomberg Opinion在推特發布此文后,還在評論區一個勁地貼上文章摘要,生怕大家錯過石油排放危害環境等“重點”。
然而,彭博社這番聲嘶力竭的宣傳,似乎收效甚微,推特網民們毫不留情地嘲諷起這家美媒來。
有人直指彭博社“雙標”,諷刺稱:“是呀,就不提美國對石油上癮的百年歷史唄,也不要看其他西方國家巨大的石油消費唄,讓我們把全球變暖問題變成‘反中國’行動。西方對石油上癮,好事;中國對石油上癮,糟糕。”
要按文章這么說,“那美國不算上癮?”
有網民直接甩出了一份2019年的石油消費國家排名,顯示美國高居首位。
“上癮?全世界都用石油,討論其他國家的時候怎么不見這種修辭手法?”
“談石油消費量卻不談人均,這就是西方媒體根據自身需求‘造新聞’的手段吧,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識破了這一伎倆。”
“中國人口占全球的18.47%(按2021年年末數據,應約為18%),你們卻指責他們石油消費量占全球的15%?別再把西方的失敗怪到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身上,真可恥!”
更有人調侃稱,估計這是西方石油公司委托彭博社寫的吧,推特應該標記下這是“客戶新聞”。
其實,這已經不是彭博社社評版塊“Bloomberg Opinion”第一次污蔑中國了,今年1月他們還發了篇文章指責中國“囤糧致全球糧價上漲”,宣稱中國為了避免饑荒、戰爭和糧食被外國卡脖子,加上自身糧食生產能力有限,所以進口并囤積了很多糧食,這種儲備推高了國際糧食價格,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無法進口糧食。
而據《經濟日報》報道,2021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八連豐”,連續7年保持總量在1.3萬億斤以上,確保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我國糧食進口旨在彌補結構性短缺,優化供給結構,是建立在我國糧食高位增產基礎之上的一種必要調劑,與所謂“大規模囤糧”扯不上任何關系。
看來“雙標”的彭博社沒放棄“努力”,這次又拿中國的石油需求做起了文章。
來源|觀察者網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