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使用抗原檢測?在4月2日舉行的2022新冠病毒抗原檢測國際研討會上,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對此做出了一些解釋。
張文宏表示,抗原檢測可以用于自檢,但面臨檢測窗口期比較狹窄問題,如在早期感染或者病毒潛伏期時,是很難檢測到病毒的。在目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如此快的背景下,“如果把抗原檢測用于篩查,至少每三天要測一次,就可以跟核酸達到很接近的水平。同時,因為抗原檢測的敏感性比較低,不適宜作為以清零為目標的人群篩查,但是可以作為核酸檢測能力不足時的補充。”
張文宏指出,核酸檢測與抗原檢測兩者各有特點,但最大的差別還是基于敏感性。鼻拭子的核酸檢測是普遍的使用方法,主要原因是敏感性比較高,持續敏感的時間比較長,對于清零策略狀態下是首選。而抗原檢測時間比較狹窄,如果是每四天或者每五天測一次抗原,有可能就會錯過時間窗口,在篩查過程當中出現假陰性情況。
他同時指出,如果大量地使用抗原檢測會面臨一個問題,即廠家能否做好質控,保證檢測能力和檢測效能。世界衛生組織一般認為新冠的抗原檢測敏感性至少要80%以上,特異度要97%以上。因而他建議檢驗科在做抗原檢測的時候,對試劑公司提供的抗原要和單位的核酸檢測做一個比較,對它的敏感性、特異度進行評估。
對于何時應該使用抗原檢測,張文宏認為,在社區流行(即檢測陽性率大于或等于5%)的地區應用更為可靠,在低流行或者不流行地區,更易出現假陽性的結果,但相較核酸而言,可能會漏檢25%至50%左右的病例。
截至4月1日,國家藥監局已批準23個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品。
圖片來源:攝圖網-401676970
張文宏也列舉了目前上海在應用新冠抗原檢測上獲得的一些經驗。
“上海啟動抗原檢測,并非是為了實現清零目標去做的。”張文宏表示,上海全域篩查前通過抗原自檢,目的是獲得基本的感染率數據,之后再通過核酸復查,可以隔離一批傳染源,從而抑制病毒傳播。在全域篩查后,為了盡快達到清零目標,在核酸檢測間歇期,輔助抗原檢測,也可以提高檢測效率。當半封閉群體中出現核酸篩查陽性,第一時間啟動抗原自檢,可以避免進一步的擴散。急診無核酸報告的患者在等待核酸報告前,做抗原篩查,可以先行救治。醫療機構防停擺方面,也可以使用核酸定期檢測輔助抗原自檢。
“抗原檢測主要用于急性感染期,即疑似人群出現癥狀5到7天之內的樣本檢測,抗原可以作為密接者的篩查,連續篩查可以提高檢出率;新冠病毒的抗原檢測因其敏感度較低,不適宜用于以清零為目標人群中的篩查,但是可以作為核酸檢測能力不足時的一種補充。在流行期,可以通過盡早發現傳染源降低病毒傳播效率,壓制病毒的流行。在清零階段,抗原可以作為核酸定期檢測的輔助手段,實施反向保護。”張文宏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