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9時,一場別開生面的“中國節 清明季——貴州茅臺(600519)傳承講堂”在清明寒食之源——山西綿山正式拉開序幕,以講堂的形式在文化源頭傳承中華文化。
“心里常懷感念恩,忠孝有傳承。柳葉片片青又嫩,桃花朵朵笑迎春。走出家門微風陣陣,春意盎然滿乾坤。”一首《二十四節氣歌之清明》歌謠拉開“中國節 清明季——貴州茅臺傳承講堂”活動序幕。
茅臺時空,
“中國節 清明季——貴州茅臺傳承講堂”在清明寒食之源——山西綿山正式拉開序幕
本次講堂通過契合主題的文藝節目、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從溯源清明、祭祖思鄉、踏青春游、致敬先烈等四個方面探尋清明文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吉琨璋從“追根溯源話清明”、“思時之敬謂清明”、“春游踏青正清明”、“賡續精神傳清明”四個篇章,對清明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讀和闡釋。
山西綿山被稱為清明寒食之源,寒食節就是緬懷在綿山被焚的介子推,因而綿山又叫介山,是清明節的發源地。
茅臺傳承千年的釀造工藝,與自然、農耕、物候、節氣從來就莫相分離。順應天時是茅臺文化與節氣文化共同的內在密碼,因此選擇清明時節前在山西綿山舉辦主題活動了解節氣文化正當其時。
嘉賓們還來到介子推衣冠冢,按照獻貢品、讀祭文、行祭禮等傳統儀俗,用淳樸莊嚴的方式表達了對介子推的緬懷崇敬之情,弘揚忠孝文化。
學習了解清明節的起源、發展和習俗,嘉賓走進春天田野擁抱清明,在中華民族傳統的家國文化、血脈傳承中感悟孝道親情,喚醒家國的共同記憶。
在專家看來,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兼具踏青郊游、親近自然和禮敬祖先、慎終追遠兩大內涵,其表象是“思源”,實質為感恩天地、感恩祖先,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感恩文化和內涵。
“我等眾人,當乘東風,初心如磐,肩負使命,從此刻,向未來,我們一起行動。以茅臺之盛,守護中國節,傳承中華文化;以茅臺之力,助力新時代文化自信靜水深流、直抵遠方。”貴州茅臺山西省區和經銷商聯誼會20位嘉賓上臺齊誦《貴州茅臺傳承講堂傳承宣言》,將本次傳承講堂推向高潮。
以“節”成“文”,以“禮”存“孝”,以“義”載“道”,茅臺各地經銷商正在通過各種創新嘗試,助力茅臺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以現代觀念和當代意識為引領的“文化茅臺”新內核。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