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附近城鎮的“布恰事件”,給俄烏沖突走向增加新的變數。自烏克蘭方面3日披露有關視頻和照片以來,舉世震驚。烏克蘭稱這是俄軍犯下的罪行,烏領導人將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俄羅斯方面則斷然否認,并指責烏方“擺拍”“偽造”。“布恰發生了精心策劃且可怕的偽造事件……整個事件、大量數據、事實和其他參數都表明這是偽造的。”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5日說。但西方已經認定俄羅斯在烏克蘭犯下“戰爭罪”,在迅速發聲譴責的同時,誓言進行相關調查,并對莫斯科實施新的懲罰。有分析認為,隨著形勢的發展,俄羅斯關閉輸往歐洲的天然氣閥門正變得愈發緊迫和不可避免。與此同時,一場激烈的“外交官驅逐戰”正讓俄羅斯和西方國家的雙邊關系走向“毀滅”。在“布恰事件”發生前,已有西方十余國陸續宣布驅逐逾百名俄外交官,過去兩天,又有約230名俄外交人員被驅逐。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稱,西方對俄羅斯外交官的驅逐“呈現出雪崩式特征”。而俄方明確表示,將作“對等”回應。
西方眾口一詞譴責俄羅斯
“喬·拜登呼吁俄羅斯政權更迭,這一次不是失言。”美國《新聞周刊》4日稱,當拜登3月26日在華沙向全世界表示俄總統普京“不能繼續掌權”時,白宮迅速反應,試圖淡化他的言論影響,稱拜登不是在呼吁莫斯科“政權更迭”。4月4日,在俄軍“屠殺”平民的畫面“曝光”后,拜登對記者說:“你可能還記得,我曾因稱普京為戰犯而受到批評”“你看到了在布恰發生的事情……他是個戰犯。”拜登表示,必須收集信息,收集所有細節,“才可以有一場真正的戰爭罪審判”。
此前一天,烏克蘭政府和媒體發布據稱是在俄軍撤離后的基輔州布恰鎮拍攝的視頻和照片,烏方指責俄軍對平民犯下暴行。俄方回應稱,基輔當局的行為是挑釁,俄軍沒有殺害平民,有關畫面是偽造的。
盡管俄方斷然否認,美、英、德、法、加和北約卻迅速而一致地對俄軍予以強烈譴責。美國國務院稱,在烏克蘭請求下,華盛頓將支持一個收集有關暴行證據的國際檢察官團隊。歐盟委員會表示,歐盟準備派調查人員收集在布恰可能犯下的戰爭罪行證據。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還將在本周前往基輔見烏總統澤連斯基。此外,美英4日宣布尋求暫停俄羅斯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成員資格。
西方媒體也在行動。《紐約時報》在分析了一家美國公司提供的衛星圖片后,駁斥俄羅斯方面的“否認”,稱尸體已在布恰街頭出現逾3周。在社交媒體平臺推特上,俄羅斯外交部發布聲明,表示“布恰事件”是基輔方面的“又一場騙局”。但該推文遭到“屏蔽”,被提示“這條推文違反了關于禁止濫用行為的推特規則……”點擊后才可看到原發布內容。而烏克蘭外交部發布的多篇推文則一切正常。
5日,澤連斯基通過視頻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發言,敦促聯合國要么立即對俄羅斯采取行動,要么“解散”。這是自俄烏沖突以來,烏總統首次向聯合國機構發表講話。
俄羅斯方面,俄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4日展示了表明“布恰事件”屬于“擺拍”的證據,包括該市市長3月31日只字未提“死者”的視頻,以及烏國民警衛隊4月2日在布恰拍攝的視頻——畫面中的街頭也未見死者。涅邊賈表示,俄方將于5日向安理會提交證據。俄國防部5日則稱,烏克蘭正在準備新的“被打死的和平居民”的虛假消息。
“是時候給西方大使館上鎖了”
受“布恰事件”影響,歐洲多國宣布驅逐俄羅斯外交官。5日,意大利外長宣布驅逐30名俄外交官。同日,丹麥宣布驅逐15名俄外交官;瑞典驅逐3名俄外交人員;西班牙驅逐約25名俄使館人員;拉脫維亞驅逐13名俄外交官并關閉2個俄駐拉脫維亞領事館;愛沙尼亞驅逐14名俄外交官并關閉俄駐納爾瓦領事館;歐盟宣布19名俄羅斯外交官為“不受歡迎的人”;斯洛文尼亞驅逐33名俄外交官。加上4日法德宣布大規模驅逐俄外交官、立陶宛驅逐俄大使,過去48小時,約有近230名俄外交官被驅逐。
俄外交部副部長格魯什科5日回應稱,歐洲國家大規模驅逐俄外交人員是早就策劃好的,所產生的影響將持續很長時間,“破壞關系簡單,建立關系難”。
“有些國際慣例本質上毫無意義,沒有任何作用。例如驅逐外交官,這是對他國的一種施壓手段。最近都多少次了,現在又來。”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瘋狂的波蘭人驅逐了45名俄羅斯外交官,勤勉的德國人驅逐了40名,精致的法國人驅逐了30多名。受瘋狂幻痛折磨的波羅的海國家召回了大使。誰還會更過分?”
梅德韋杰夫表示,大家都知道俄方會如何回應:它將是對等的,會對雙邊關系造成毀滅性打擊。“這不過是精神分裂似的對俄施壓活動的廉價延續,什么都改變不了。如果再繼續下去,我在2月26日就寫過,是時候給西方大使館上鎖了。這樣大家都會更輕松。到時大家就只能透過武器瞄準鏡觀察彼此了。”
除了驅逐外交官,美歐還在醞釀新制裁方案。拜登4日明確稱,“將實施新制裁”。據報道,華盛頓可能會制裁俄經濟中迄今尚未被打擊的領域,比如采礦業、運輸業等,也可能將所有俄羅斯銀行從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交易系統中移除。
5日,歐盟委員會提議對俄羅斯實施第五輪制裁,包括擬禁止每年從俄羅斯進口價值40億歐元的煤炭,對俄四家主要銀行實施全面交易禁令,禁止俄羅斯及由俄羅斯經營的船只進入歐盟港口等。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5日稱,一名歐盟外交官表示,歐盟成員國“正在討論制裁措施,希望在周三通過新的一攬子制裁計劃”。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法國財長勒梅爾稱,將討論可能對俄羅斯實施的石油和煤炭禁運。
烏克蘭戰爭下一階段要持續幾個月?
“外交大門逐漸關閉”,德國新聞電視臺5日以此為題評論說,隨著制裁和驅逐外交官等措施的實施,歐俄關系已達到極限。這將讓歐盟國家陷入困境,尤其是能源禁運會引發連鎖反應:能源缺乏、經濟衰退、物價飆升。
到目前為止,在能源上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國家,如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一直拒絕將制裁擴大到天然氣和石油領域。這甚至引起西方陣營內訌——波蘭總理莫拉維茨基4日公開指責德國是對俄制裁的“主要絆腳石”,法國對俄有“偏愛”。莫拉維茨基還將矛頭對準法國總統馬克龍:“你和普京交涉多少次了?”
美國“Axios”新聞網5日稱,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的行動受兩個因素限制——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和北約國家不愿冒烏克蘭領土以外發生戰爭的風險。但他們的“計算”可能正在發生改變,哪怕只是輕微改變。
《新聞周刊》稱,盡管拜登政府堅稱其政策沒有根本性轉變,它卻在收集俄羅斯不當行為的證據,并讓包括普京在內的官員承擔責任。這是蘇聯解體30多年及普京執政20多年來,美國首次公開尋求讓克里姆林宮付出領導合法性面臨質疑的代價。這一歷史性轉變的影響尚不確定,但充滿挑戰兩國關系的風險。
各方聚焦“布恰事件”之際,俄烏戰事仍在繼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5日稱,俄軍正從基輔附近撤離,以“重新集結、武裝和補給,并將重心轉移到東部”。他認為,俄羅斯計劃占領烏克蘭東部整個頓巴斯地區,打造一條從俄羅斯到克里米亞的走廊。
“所有跡象都表明,俄羅斯將尋求包圍并擊潰烏東的烏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4日說,戰爭的下一階段可能會持續“幾個月或更長時間”。他提到拜登政府已向烏克蘭運送價值23億美元的武器,還有更多在路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