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ixabay
近日,多家半導體企業陸續公布了2021年年度報告。從這些財務數據中可以窺見去年半導體市場行情。
總體來看,2021年半導體市場仍在蓬勃發展。據Wind數據統計,在86家半導體上市公司中,有38家公司的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增速接近或超過100%,有4家上市公司的增速超過1000%。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市場的消費拉動作用明顯。
從技術水平上看,我國芯片仍處于發展初期,存在自給率不夠、高端市場接近空白等問題,但企業正在往高端化努力。多家芯片企業年報顯示,2021年芯片研發人員薪酬最高有近30%的上漲。
去年芯片市場也一直籠罩在缺芯的陰影中,曾有芯片行業研究者對時代財經表示,晶圓廠投產需要一年半到兩年時間,從這個生產周期看,產生緊缺問題到2022年上半年或許會轉見轉好。但今年疫情的反復、國際形勢的復雜性給芯片又增加了一層不確定性。
不過,有不少企業在業績預告中提到,都通過多元供應策略、給供應商預付款等方式,芯片緊張問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國內5G、智能制造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也能給芯片企業創造了新的消費場景,進一步拉動國產替代發展。
95%半導體企業凈利潤穩步增長
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去年95%以上的半導體企業的業績都在穩步增長。設備、材料、IC設計、IC制造和封測等產業鏈條中,接近50%的企業凈利潤增長幅度在1倍以上。IC設計公司的增長尤為迅速,個別企業的增長幅度達到5倍甚至10倍以上。
凈利潤增長較高的企業(不完全統計)圖片來源:時代財經
其中,車載存儲芯片設計企業北京君正(300223)預計2021年歸母凈利潤8.08億元-9.84億元,同比增長1003.94%-1244.82%。
機頂盒、電視、AI音視頻芯片設計企業晶晨股份(688099)2021年歸母凈利潤8.1億元,同比增長608%。
LED照明驅動芯片設計公司晶豐明源預計2021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在6.6億元至6.8億元之間,同比增長883.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母凈利潤的增幅同比增加了約19.85倍。
疫情以來,部分下游市場需求廣闊、芯片短缺、以及芯片價格上漲,都是企業凈利潤大幅提高的重要原因。
晶豐明源便在業績預增報告中表示,“LED照明驅動芯片下游需求旺盛,上游原材料供應緊張,公司利用自身優勢,較好解決了產能限制,在保證產品交付的同時,提升產品單價及優化產品結構。”
根據公開消息,去年CIS芯片、IGBT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商品價格都有10%-40%不等的漲幅,汽車相關芯片在市場上的價格上漲了十幾倍甚至上百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去年半導體行業熱度依然高漲,但除個別特殊企業外,多數企業利潤的增長幅度卻不如2021年上半年。上半年明微電子、芯源微、通富微電(002156)、長電科技(600584)等企業都實現了2倍甚至9倍的增長,今年的增長幅度則都在2倍以下,回到了正常水平。
究其原因,疫情帶來的產品漲價和訂單滿載現象是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顯現,多數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都出現了凈利潤下滑的情況,所以對比之下去年上半年芯片企業便出現了不合常規的高速增長。
以業績增長較為明顯的晶豐明源為例,該公司2020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了26.24%,但2020上半年歸母凈利同比下降了77.29%,三四季度的凈利潤是前兩個季度的7倍多;晶晨股份2020年上半年出現大幅虧損,下半年歸母凈利潤才轉正。
當然也有業績疲軟的公司,如睿創微納(688002)2021歸母凈利潤減少了21.06%,敏芯微電子歸母凈利潤下滑了68.72%。下滑原因主要包括下游需求減少、產品處于生命周期后期、新產品尚未上市等。
智能汽車、智能家居成最強驅動力
除芯片價格上漲外,不少公司都將業績的大幅增長歸功于消費需求的旺盛。但實際上,疫情期間的電子消費市場呈現出的是“冰火兩重天”的景象。
從業績看,去年需求最旺盛的市場是汽車電子,主打車載存儲芯片的北京君正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長了10倍以上。其在業績預增報告中表示:“報告期內,隨著汽車智能化的不斷發展和汽車終端市場需求旺盛的拉動,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銷售收入持續增長;同時,公司在工業、醫療、通訊、消費等領域的銷售收入亦實現了較好的同比增長。公司各產品線需求旺盛,帶動了公司凈利潤的大幅增長。”
近兩年來,汽車的智能化、電動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各大科技企業、手機廠商也都投入了造車的行業,導致汽車芯片供不應求。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的觀點,汽車芯片短缺的真相并非半導體商無法提高產量,而是汽車芯片市場需求激增:2021年全球汽車芯片的出貨量達到524億顆,與2020年相比出貨量增長了30%。
汽車芯片分為MCU、AI芯片、功率類芯片、模擬芯片、傳感器、存儲器等多種類型,其中最緊缺、技術含量也相對較高的是MCU、AI芯片、功率類芯片這三大車規級芯片。IC Insight預測,由于車規級芯片研發和制作周期長,供不應求的局面至少會到2023年初才能有所緩解。
智能家居也是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的消費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報告指出,居家上班使消費者使用智能家居的頻率更高,預計全球智能家居市場將以15%的年復合增長率成長。
與智能家居相關的智能機頂盒芯片、LED驅動芯片等也迎來需求的增長,晶豐明源、晶晨股份的業績增長便受益于此。
硬盤在去年的挖礦潮影響下,市場需求激增、價格大漲,主做固態硬盤產品相關拓展領域的國科微(300672),去年全年歸母凈利潤預計增長252.83%-323.4%。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設備等消費電子則迎來市場低潮期,其中平板電腦出貨量在2021年Q4同比下滑-14.4%,出現新冠疫情以來首度同比下滑。
相應的,芯片公司業績也受消費低迷的影響,比如敏芯微電子主打MEMS芯片,主要應用于TWS耳機、手機、平板等消費電子市場,該公司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了68.72%,公司在業績預告中解釋,“部分消費類終端品牌出貨量減少,并且公司主力產品MEMS聲學傳感器的行業整體產能充足,行業競爭加劇,特別是價格競爭較為激烈,使得公司遇到產業鏈傳導以及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阻力。”
研發薪資落差大,有公司研發人員薪酬不升反降
敏芯電子提到的“競爭加劇、價格戰激烈”,也和產品主要聚焦中低端市場有關。
近兩年,國產替代逐漸邁出了從0到1的第一步,但總體來看我國在高端芯片領域的研發力量依舊比較薄弱。
以敏芯電子的主營業務MEMS芯片為例,該產品高端市場基本被博通、博世等國際巨頭壟斷。
薩科微半導體發布的MEMS研究報告表示,MEMS采用的材料與傳統半導體的材料基本一致,材料供給市場充足,在全球原材料短缺的情況下,供應商議價能力水漲船高,企業若沒有足夠的市場覆蓋率,在議價權上便會處于劣勢。
并且,頭部MEMS企業技術進步迅速、產品更新換代快,降價速度提高,在中低端市場競爭的企業很容易陷入價格戰。
芯片研發需要高端技術人才。近兩年,隨著資本流入芯片行業,芯片人才薪資有了大幅上漲,人才也有從國外回流的趨勢。時代財經此前報道,微電子等相關專業的碩士應屆生年薪便能達到60萬。
時代財經統計已經披露年報的芯片企業數據發現,為招攬高素質人才,企業研發人員的薪資大都有一定比例的上漲。
比如,等離子刻蝕設備制造商上海中微公司(688012)2021年研發人員平均薪酬微62.04萬元,2020年為54.81萬元,同比增約13%。
復旦微電子在2021年精簡了研發人員,人員數量從上一年的847人變成830人,但平均薪酬有所提升,2021年研發人員平均薪酬52.89萬元,上年同期40.69萬元,同比增長了近30%。
晶圓代工頭部企業中芯國際研發人員也有精簡,平均工資相應提升。2021年集團研發人員數量1758人,平均薪酬41.2萬元,上年研發人員有2335人,平均薪酬36.2萬元,同比增加了14%。
芯片制造公司高管的年薪也非常可觀。根據中芯國際2021年年報,在中芯國際7位高級管理層中,有3位年薪達到千萬元以上,2020年千萬以上年薪高管2位,但有1位年薪在3千萬以上。相比之下,去年超高薪高管數量降低,但大部分高管收入有所上升。
不過,也有公司的員工薪酬不增反降。碳化硅材料公司山東天岳2021年凈利潤提升較大,扭虧為盈,但研發人員平均薪酬27.46萬元,上年同期為30.28萬元。不過,相比其它公司研發人員數量減少,2021年該公司研發人員數量有所上漲,從64人漲至79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