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海南研究院咨詢項目“跨語言信息服務產業戰略研究”結題評審會在北京召開。該項目自2020年10月課題啟動,歷時一年半,經歷多次調研、研討,由傳神語聯網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傳神語聯”)與海南大學聯合研究,主要圍繞跨語言信息服務產業的發展展開。
本次結題評審由海南大學金山院長主持,會上,傳神語聯創始人董事長何恩培發布跨語言信息服務產業戰略研究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學博士生導師吾守爾·斯拉木、海南大學金山院長、王琳院長等課題組專家教授出席本次會議,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等多位語言、翻譯領域重量級評審專家,傳神語聯創始人董事長何恩培、新譯科技CEO田亮等多位行業專家,線上、線下同步與會,完成集中評審工作。
海南大學外語學院院長金山教授在致辭中表示,無論是國際營商環境打造,還是文化影響力打造,都對海南的語言環境、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口秀英區掛職副區長、舟山市發改委副主任許琰指出,海南自貿港建設是“引進來”的戰略高地,海南的多語言環境建設不僅是一項軟實力,更是一項硬實力。
“語言作為信息、文化及價值觀的載體,突破語言溝通障礙,不僅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支撐,還是全球化、數字化時代的基礎設施。”傳神語聯創始人兼董事長何恩培從產業發展背景、現狀、規劃、政策建議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報告發布。
何恩培表示,面對人機共譯技術發展趨勢,傳神語聯的技術創新實踐或可提供有益借鑒。把由人主導的翻譯鏈條變成由AI主導,“翻譯環節機器不能夠完全替代人,但是在流程環節完全可以。”原來要占用很多時間的拆分等環節,采用語聯網平臺,耗費時間可趨近于0,每一單個環節提升,可以使翻譯提升30倍效率。
“人+機器,不僅是局限在機器翻譯,而在全流程上使用科技結合,進行生產力重塑。”在會上,語聯網研究院院長何征宇介紹,數字化背景下,翻譯已經進入“新翻譯”時代。語聯網自主開發構建IOLAIDrive語聯網人工智能底層支撐系統,并在產能智能化組織調度、機器翻譯以及人機共譯等三大關鍵核心NLP技術領域取得突破進展。
在評審環節,20余名來自行業、高校的專家學者對項目進行了嚴格評審,提出了存在的不足之處及結題修改建議。
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認為在項目目前的研究基礎上,建議根據海南的語言生活需求、語言產業發展,應該輸出一個特定的語言規劃,明確規劃海南語言種類、語言人才等資源配比。
武漢大學文學院趙世舉教授與商務印書館原總編輯周洪波共同認為,報告可以從廣泛著眼產業發展整體戰略,更聚焦到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打造產業樣本。再次,需結合目前的國際新形勢及“中文成為世界中間語言之一”命題,進一步充實項目實施路徑的分析論證。
語言服務行業代表、新譯科技CEO田亮博士表示,政策、行業、產值數據可以同步進行詳細核對,希望與傳神語聯進行互補探討,共同建設跨語言信息服務產業。
吾守爾·斯拉木院士總結指出,我國語言能力現狀、跨語言產業目前還沒有形成產業化,需要突破重大科技問題等方面。多語言環境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我們對語言重視,對產業做深刻研究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及實施方案,將之提高到國家層面,統籌考慮、統籌實施,讓經貿和文化交流溝通沒有語言障礙。
“現在是數字化時代,特別是語言競爭很激烈的狀態下,我國的中文能不能變成全世界國際語言,把它應用到“一帶一路”經貿、科技、文化、教育等各行各業,需要我們實施得更加具體化。”最后,吾守爾院士對后續課題補充工作進行了計劃安排,將認真研究專家指導意見,強調要深入挖掘數據,進一步論證。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將作為當今世界重要的生產要素,發揮著無比巨大的作用,語言信息作為信息的一種,其戰略地位將越來越重要,此次跨語言信息服務產業戰略研究無疑是一次有益探索。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高新技術的創新與突破,以及將語言信息服務納入數字經濟底層技術支撐,同時大力發展國際中文教育,推動中文成為世界語種間的轉換語種,提升我國語言能力建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