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艷陽高照。魔都的春天,說是今天氣溫能到30度,儼然已經有了夏天的味道。
沒有驚喜,也算不上驚嚇,今天的疫情數據還是創了新高,封控在家的財富君,一切還是按部就班:
股市沒有驚喜,反而有幾分意外,大幅低開低走,越來越感到驚嚇的節奏。不過,今天財富君要聊的,不是沖上熱搜的股市,而是銀行理財,因為從破凈數據來看,據說銀行理財迎來了“拐點”,真的是這樣嗎?
(1) 拐點?
說實話,財富君現在看到這個詞,就感覺倍感親切,估計還是疫情鬧的吧。而在銀行理財產品來說,目前隨著破凈數據的下降,是不是也迎來這樣一個節點?
來自東方財富(300059)CHIOCE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就在對銀行理財產品的單位凈值數據統計中,就在23852只凈值型理財產品中,4月8日跌破面值的產品數量為1464只,單看這一數據,相比之前動輒3000多只的破凈數據,尤為緩和了很多。
更為重要的是,有連續多日的統計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破凈率實現了多日的“零新增”。來自國有大行的理財人士透露,目前其所在理財公司的管理規模已經回升至3月份的高峰水平。
目前來看,銀行理財貌似回暖,難道已經迎來了拐點?當然,單憑這個數據,財富君還是不敢貿然下結論,畢竟不能過于魯莽草率,還是要先觀望一下。
(2)破凈
所以,在有結論之前,還是先回顧一下,3月份到底發生了啥情況?
就在前兩天,針對銀行理財“破凈”的問題,財富君曾經寫過一篇,《銀行理財,路在何方?》,因為當時銀行理財產品普遍下跌,跌破面值的產品超過3000只,盡管整體占比不大,但對投資者心理沖擊比較大,習慣了保本保息的理財模式,很多投資者對于“破凈”竟然一時無法適應。
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就在長年累月的宣傳中,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年齡稍微偏大的投資者,更是無比信任銀行理財的背書能力,一貫想當然的以為,銀行理財產品就是“保本保息”。
而在資管新規開始實施后,銀行理財凈值化成為新常態,過去使用的攤余成本法計價,現在都改為了市值法,這就幾乎把每天的價格波動,都能直觀地反映在產品凈值上,而在今年股債雙殺并且是大幅下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破凈”也就成為意料之中的事情。
不過,相應的投資者顯然沒有做好準備,尤其是心理層面的準備,當越來越多銀行理財產品凈值跌破面值后,很多投資者選擇了用腳投票,直接贖回跑路了。數據顯示,就在3月份,四大行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規模縮水超過1萬億,這可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天文數字。
(3)數據
有沒有迎來拐點?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財富君先梳理了幾個數據,不妨先看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現狀。
首先,破凈數據。就在上文的統計中,盡管破凈產品數量目前為1464只,但考慮到1元面值的還有837只,如果算上這一塊,那目前的破凈或即將破凈的數據,也會在2000只以上,相比之前并沒有出現太大的轉變;
其次,最近一周成立產品的數據。同樣是來自東方財富CHIOCE的統計數據,截至4月11日,最近一周新成立的凈值類產品為408只,相比去年同期每周1200多只的發行量,明顯下降了不少。
再次,正在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這一個數據,同樣可以統計出,就在4月11日,正在發行的理財產品數量為374只,而即將發行的產品數量為239只,這兩個數據倒是和去年同期差不多。
所以,單從這幾個數據來看,財富君很難得出結論,說銀行理財產品迎來拐點,具體還要等待更明確的市場信號吧。
(4)自購
當然,對于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并不是沒有積極信號,或者說是鼓舞人心的動作,尤其是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人來說,早已敏感的察覺到,市場投資者的情緒和顧慮。他們采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自購。
對的,你看得沒錯,就是自購。這個詞語在基金理財中比較常見,尤其是2月份股市連續下跌,至少有20家基金公司陸續發布自購計劃,自購總金額也超過20億元。
而現在,這一舉措也出現在銀行理財的身上。3月23日,光大理財發布自購公告,將以不超過2億元自購旗下理財產品,而隨后南銀理財公告自購的資金總額不超過5億元。
財富君的粗略統計顯示,截至目前,陸續有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合計不超過28.5億元自購旗下理財產品。其中,興銀理財將以自有資金約10億元投資于旗下產品。
很顯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這個動作,就是來鼓舞市場士氣的,至于效果如何,財富君認為肯定有積極意義,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是否買賬,這就要看投資者的表現了。
歸根到底,作為銀行理財的投資者,相當大的比例,都是習慣于穩健理財的。對于穩健型投資者,你當然是要賺錢給他的,賺的多更好了,虧錢是萬萬不行的,所以凈值化的改變,就是打破了之前的模式,盡管結果還是賺錢的,但過程就很痛苦哦,而且不一定穩賺不賠,這才是銀行理財投資者一時無法接受的,從基金理財的投資者教育歷程來看,這一塊投教工作,短期根本不可能完成,至少要有兩個股市周期,市場風險教育往往才是最好的方式。
說到這里,你認為銀行理財的拐點,來了嗎?你可能真的想多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銳觀察。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