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同行業不同職能的人為了打贏這場疫情戰役,都志愿站出來投身到志愿者行列中。他們有的穿梭在城市之中遞送各種防疫物資、民生保障用品;也有一些在小區中積極參與社區志愿者服務,維護核酸隊伍秩序、幫助老年人掃碼操作,幫助社區將保供物資組遞送到居民門口……
有三位閃送小哥,他們也在志愿者隊伍中,做著自己覺得平凡而又重要的工作……
李林:疫情讓我們都想起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語“鄰居”
我叫李林,7年前我只身從湖北枝江來到上海這座城市。我從陌生到熟悉,通過閃送也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兄弟,但是每天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忙碌,我對鄰居們并不是很熟悉。這次我在我們小區做志愿者,熟悉了很多鄰居,知道了他們的名字,知道了他們的困難,也感受到了愛,我們小區鄰居現在更像是家人,就是我們以前常說的遠親不如近鄰。
“在疫情到來的時候,我們老家湖北得到了全國兄弟姐妹的支援,現在我也要盡自己所能去支持上海我這個第二故鄉的抗疫工作。我大的能力沒有,我平時跑閃送對道路熟悉一些,知道哪里能買到一些物資,幫助社區聯系一些物資的采購,我很開心”,李林告訴記者。
3月13日李林第一天做志愿者,他清楚地記得這一天他在雨里站了8個多小時,自己做了核酸,幫助社區安排鄰居們有秩序地做核酸。經過了這近一個月的志愿者工作,李林也成了小區物資遞送糧油組的組長。每天幫助社區工作人員做消殺,給鄰居們送物資是他最常做的工作,每天從早上6點多到晚上10點多,往返在小區的每一棟樓,樓上樓下跑來跑去,李林自己也是第一次這樣熟悉“鄰居”。
就在今天下午,李林送完中午政府送來的蔬菜和牛奶后。忙不迭地給自己同住的舍友發微信,讓他把自己剛分配在手里的一包青菜送下來。李林要把他送給,一對年邁的老夫婦。這對老夫婦之前,李林也不認識,在送物資的時候了解到老阿公臥床癱瘓,只有老伴在身邊照顧生活起居,突如其來的疫情,不會上網團購的他們,眼看家里蔬菜就要“斷頓”了。所以就有了之前的一幕——李林讓舍友把物資勻出來給這對老夫婦,自己和舍友再堅持一下想想其他辦法。
采訪中,李林說也是今天,在業主群里有個年輕爸爸說寶寶肚臍破了,問誰家有碘酒。看群里有回復的,為了防疫要求,李林說自己要馬上幫助鄰居去送一下。現在小區中只有志愿者可以走動,他作為志愿者的一個組長就更應該馬上行動。說完,李林就忙著去送藥了。
采訪結束時候,李林感嘆道:“我心中現中就是一個目標,希望能更好的配合政府統籌的防控工作,希望疫情能早一天過去,魔都,還是那個魔都!”
劉小廣:在社區我是志愿者 在路上我也是志愿者
閃送員劉小廣,滬漂8年,上海的一名閃送員。叢4月1日-5日,他所在的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劉小廣第一時間報名做了小區的志愿者。他被分配到生活保障組主要承擔物資的分發駁運到每家每戶。在自己做核酸的同時,劉師傅也會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幫助工作人員維持做核酸的秩序,提醒居民在做核酸的同時注意防護,保持安全距離。在隔離期間,劉小廣發現有一些老人、嬰兒需要的急需品需要有人采購,在解除隔離后,他又報名了閃送的志愿者服務隊,在路上為有急需的人服務。他覺得做志愿者雖然很辛苦,每天忙忙碌碌,不過看到阿公阿婆需要拿到急需的藥品,那種開心和他們每一聲謝謝都感到非常的幸福。雖然自己辛苦,能為上海的防疫工作做出自己的一點點貢獻,他感到非常自豪,覺得自己的付出更有價值,也更有動力了。
劉小廣告訴記者,他每天早上8點多就開始送物資。基本都是老人孩子要用的。和一些送蔬菜的志愿者不一樣,他都是一些幫老人買藥的訂單,胰島素是他最近經常要買的藥。平時他對這些藥品并不熟悉,最近買得多了,也了解了很多特需藥的用途。在接到買藥的需求后,他會第一時間去病患家中,拿到他的醫保卡去醫院掛號,拿到醫生開具的處方單后,再幫病人買藥,有的藥品還需要跑幾個藥房才能買到,一單跑下來送到用戶手中都有需要1個多小時。雖然很辛苦,看到用戶拿到藥品之后開心的表情,他覺得都是值得的。“危難時候,老人與小孩都是最需要我們照顧的,我也經常能接到需求,幫助用戶給小寶寶買尿不濕”。最近劉小廣每天下來都要跑150多公里,他也顧不上吃飯,隨車的保溫箱箱里帶著一箱袋裝方便面,走到哪里有熱水,他就沖碗泡面充饑,“最近有的包子店開了,我偶爾也可以吃上熱乎乎的包子。”就這樣他忙碌著一單接著一單的送,每天都會忙到夜里,趕上最后一單周圍哪里有賓館,他就去住一宿,第二天早上再次開啟一天的忙碌。
蘇強:現在大部分小區的人都認識我
今年28歲的閃送員蘇強,家住在松江區“英倫風尚”社區,自4月1日社區封閉開始,小蘇就參加了社區志愿者服務。用小蘇的話講“我們這個小區老人特別多,更需要志愿者,我年輕,多出來走動走動,幫助鄰居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開心,因為他們也幫助了我。”
今天是小區核酸采樣的日子,早上6點多,小蘇就洗漱完畢,前往做核酸的地點,幫助工作人員分揀核酸采樣的物品。因為不是第一次分揀,小蘇和其他幾個志愿者熟悉的操作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很快就將小區1200多戶居民采樣的藥品與貼紙分揀完畢,一棟棟樓牌號,一個個姓名簽,整齊清晰。
喝了一口水,他又拿起大喇叭,開始叫鄰居們有序的下樓做核酸。他首先在小區的每棟居民樓下用大喇叭反復進行核酸檢測通知播放,督促各居民及時進行去檢測。一些年老耳背的居民聽不到通知,小蘇走進每一個單元樓棟,爬上每一層樓,將“大喇叭”的通知、宣傳送達到每戶居民家中。一位在8樓居住的老阿婆,聽到小蘇“大喇叭”的宣傳,打開家門,對滿大汗的蘇強說:“你若不是上樓來通知,我們真聽不見,也不知道,這輪核酸檢測就會被落下,真是太感謝你了。”
這輪核酸過后,已經接近午飯時間,蘇強沒有顧上自己吃飯,就跑到小區門口去將居民訂來的午飯送到居民家中。分在蘇強手里要送到居民家的午飯有70多份,在他看來今天算是少的。他很細心的將午飯按樓棟分開,用保溫箱裝好,開始挨家挨戶進行“投喂”。把大家的午飯解決后。蘇強簡單吃了一口已經涼掉的飯菜,休息了一下,又開始為大家的晚飯忙碌。送過晚飯,也已經是夜幕之下。蘇強說今天還有一項比較重要的工作沒有做,那就是“巡邏”,在保障物資的同時,志愿者也在保護一方夜晚的寧靜。
更多守“滬”故事未完待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