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農村缺乏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需要更多關注城鎮人口,尤其是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向鄉村流動,這也應該是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大...
從木工到工長,馮江(化名)干了34年房屋裝修。離開安徽池州的農村老家后,馮江在無錫、蘇州做了6年木工,1998年開始在北京穩定下來。
“相對農村和我待過的其他城市,北京房屋裝修需求更多,工資水平也更高。”4月11日,馮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出于獲得更高收入、享受更好公共服務等考慮,包括馮江在內,很多農村居民從農村走向城市。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28560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959萬人。在外出農民工中,2020年末在城鎮居住的進城農民工13101萬人。
如何為農民工提供城鄉流動便利,提升其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其市民化質量等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要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
3月份印發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以下簡稱《任務》)將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放在首位。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開始形成并發展,目前各地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已經不存在制度障礙,但要實現農民工市民化,尤其是跨省流動的農民工市民化,在城市公共服務統一管理和服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受訪專家均認為,現階段在關注進城農民工市民化和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同時,要更多關注農民工返回縣域、鄉村和城鎮人口向鄉村流動的問題,這也當是健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正式發布,明確要打造統 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 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人才跨地區順暢流動。-視覺中國
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馮江今年51歲,在農村老家時農忙種地,農閑時做木工,從1992年離開老家去蘇州開始,就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在北京做了三四年木工之后開始轉做工長,現在管理著十五六個裝修工人,工人基本都是老帶新從老家帶過來的。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2020年16959萬外出農民工中,跨省流動農民工7052萬人,在省內就業的外出農民工9907萬人。
西南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苓玲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我國農民工從農村向城市流動以及城市間流動的制度性障礙已基本消除。
《任務》在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質量中明確提出,要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各類城市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暢通在本地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渠道。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實行積分落戶政策的城市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
戶籍制度改革降低了農民工進城落戶門檻,但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離不開穩定就業。
劉苓玲表示,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催生了很多新興產業,要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需要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推動傳統勞動者向高技能勞動者轉型。對于農民工而言,要增強就業能力,提升市民化質量,也需要多參加技術培訓,參與技能等級認定。
《任務》強調了加強農民工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深入實施“技能中國”行動,以實用性、針對性為導向,開展農民工補貼性培訓600萬人次以上。另外,明確要穩定和擴大農民工就業崗位,拓寬靈活就業渠道,規范平臺企業用工,建設一批規范化零工市場。
穩定就業為農民工持續提供收入,是農民工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的重要保障,在就業之外,社保、醫療、住房、養老、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務,也是影響農民工市民化質量的重要因素。
《任務》明確要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包括積極擴大公辦學位資源,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推動參保擴面,推動企業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費,合理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等。
張強指出,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除了要打通制度通道,還需要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力的支撐,是一個長期過程。
打通城鄉人口流動雙向通道
馮江在一個工長俱樂部工作,但公司并不會幫忙繳納五險一金,馮江每年給俱樂部繳納一定會費,俱樂部則幫馮江做業務推廣,雙方更像合作關系。
“包括我自己在內,干裝修的農民工基本不會自己交社保。”馮江談到,由于市場裝修需求不穩定,很多工人干幾年覺得行情不好或者“干不動了”就回老家了。很多人擔心離開北京的時候出現五險一金無法轉移到本地或者不能及時取出的情況,“錢打了水漂”,“還不如自己存銀行”。
由于北京入學政策與戶籍、房產掛鉤,非北京戶籍家庭的子女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馮江擔心孩子快高考時再回老家跟不上當地的教學內容,又考慮到北京上學費用高,就將小兒子安排在老家所在的縣城里上學,今年高三,妻子陪讀,一家老小的生活主要靠馮江的收入維持。
劉苓玲指出,我國各城市之間的公共服務不存在制度差別,但服務水平有所不同。目前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數超大城市外,農民工在中國絕大部分城市就業和生活的難度不大。
張強認為,在當前的城鎮化發展階段,關注提升進城農民工公共服務水平和農民工市民化質量的同時,還要更加關注農民工從城市返回縣域、中小城鎮和村莊的問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一方面要發揮大中城市就業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
重慶農民工趙軍(化名)與馮江同歲。2013年趙軍離開農村進城,一直以本縣城就業為主,當過工業園區配件制造工人、酒廠釀酒工人、工地雜貨工等,2018年開始在當地一家超市銷售豬肉。其所在公司會幫忙繳納五險,不含公積金。
趙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現在縣城里除了飯館,大部分公司都會幫員工繳納五險,大部分農民工都在縣城里買房安家。“我們這個年紀的農民工找工作難度不高,但要找工資比較高,又不太需要干‘力氣活’、工作時間也短的工作比較難。”趙軍說,自己現在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收入3000多元。
趙軍注意到,農村老家通了水電氣,修好路之后,其所在縣城很多農民工,尤其是大齡農民工出現回鄉居住的情況。馮江也提到,很多大齡農民工都選擇返回農村老家。對比起來,農村年輕人越來越少。
劉苓玲指出,在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農村缺乏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需要更多關注城鎮人口,尤其是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向鄉村流動,這也應該是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大市場的應有之義。
(作者:李莎 編輯:李博)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