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題: 保障居民配藥最后一公里,志愿者仍然是主力,上海也在不斷挖掘釋放各方力量
作者: 鄒臻杰
[隨著涉及2000多萬人的防疫封控周期不斷拉長,大量的慢性病人、痼疾突發的病患、偶然的意外傷害……事關市民的生命健康底線,配藥一事等不得,必須緊要辦。
社會和專業的力量也在發揮更大價值。比如,網上醫藥平臺——1藥網也正以“社區團購”形式鋪設站點就近解決居民用藥需求。 ]
“近日來,我每天下午1點半,會準時去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40名左右的居民代配藥品,帶上經過事先統計、整理好的需求信息表以及醫保卡等,速度上會快不少。”位于上海浦西的寶山區淞南鎮萬臨小區的一名抗疫志愿者王博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般他會在傍晚6點半回到社區,然后就是緊張地進行分藥、理賬、對單等流程,一直持續到晚上8點才能結束。
王博磊說,社區也考慮到了封控帶來的不便,以及病人或老人單獨配藥的風險,早在一周前就為居民啟動了這項代配藥工作。“近日來居民配藥需求逐步增多,藥品需求主要集中在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障礙等慢病治療上,也有緊急治療心臟病的‘益心舒片’。”
有的時候,因為各個社區的代配藥人員都擠在醫院藥房窗口,王博磊經常要排很久的隊。“但看到居民收到救急藥品時的安心,我們做的一切就值得了。”他說。
當下,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相關規定,結合上海實際,按照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全市實施分區分類差異化防控。
隨著涉及2000多萬人的防疫封控周期不斷拉長,大量的慢性病人、痼疾突發的病患、偶然的意外傷害……事關市民的生命健康底線,配藥一事等不得,必須緊要辦。
那么,居民藥品配送將如何得到切切實實保障?一批基層志愿者、醫護人員和企業等社會力量正在行動。
志愿者“身背130多個病歷本”
與王博磊的工作節奏相似,上海浦西虹口區的夢湖苑社區的配藥小組,大致在中午12點半出發,直到晚上8點半才回到小區。“130多個病歷本,掛號、開藥、交費、拿藥等,一個環節都不能少。”夢湖苑社區抗疫志愿者、配藥小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該負責人表示,這次他們領回兩大箱子藥,塞滿了一輛SUV的后備廂,要不是有社區居民(該居民本身也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作為志愿者進行配合,很難完成任務。“第二天,我們還要認真核對藥物和發票單,這又是一項繁重的工作。”
如何更好服務居民并知道居民購藥呢?根據浦東某社區專業志愿者小組總結的問藥指南,一般而言,有五大主要途徑:首先,常用藥、慢性病藥,可以通過美團、餓了么、京東大藥房、叮當快藥(App)或社區附近營業的線下實體店購買。第二,三個月內在本市34家三甲醫院就診過的,可關注“上海市級醫院互聯網總平臺“微信公眾號復診配藥,如有缺藥情況再嘗試其他渠道。
第三,地段醫院開放配藥服務,由居委(或志愿者)先行收集匯總居民的需求形成開藥配藥清單。居民則向居委提供醫保卡以及配藥人姓名,收集、藥品需求等信息,等待居委配藥后送達居民手中。
目前來看,由各社區自發組成“配藥小組”,小組成員統一拿著居民的病歷本去就近的醫療機構配藥,再將藥品發放給居民,是封控期間保障居民藥品供給的普遍模式。
這也是目前比較高效的一種配藥方式,王博磊等志愿者就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此外,如果病人有“新、特、罕藥”的緊急需求,可以通過微信搜索“益藥藥房”“益藥商城”進行購買。
作為藥物供應鏈的“中繼站”,藥店、醫療機構、醫療企業等也在持續發揮作用,主動下沉社區、對接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從徐匯區漕河涇街道了解到,為了解決轄區內慢病居民的配藥問題,附近一家上海藍生萬眾醫院在接到居民緊急需求后,由醫院立刻協調醫務人員與后勤人員,建立“代開藥應急小組”以及微信群方便溝通。據悉,該院自3月中旬以來為周邊居民代配藥、送藥超1000人次。
在靜安區西區的一家雷允上藥房,畢業于醫藥學校的周燁昊24小時值守。在收到社區購買需求、微信購藥清單后,周燁昊盡最大努力配齊藥物。
在上海浦東周浦醫院便民門診部,記者了解到,連日來有多位志愿者持居民醫保卡代為配藥,門診部原先只有眼科、皮膚科,為應對居民配藥需求,最近又增設了心內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等。
“比如,抗過敏藥、哮喘藥,我們也會根據病人需求不斷調整補充用藥品種。”周浦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馬曉昀表示。
更多社會力量待釋放
事實上,也有一部分藥品不能在互聯網醫院上開具處方,比如精神藥品、注射針劑等。
“我父親、母親自3月31日以來在就診的一家三甲醫院互聯網平臺下單了腫瘤等用藥,但至今仍然未能收到。”家住上海浦西的“80后”陳先生對第一財經表示,所幸家里在封控前備好了2周的藥量。
因為藥品特殊,“家里老人沒有通過居委會渠道配送,主要是擔心配不齊或者配錯。”陳先生說。他建議社區的配藥小組可統一整理出一個簡明的配藥模板,設定好藥物通用名、商品名和品規,避免出錯也更高效。
由于互聯網醫療平臺僅能接受“首診咨詢”,一些諸如胰島素、精神類藥物等無法在互聯網平臺購買,部分降糖、降壓等慢病藥物可以在互聯網平臺購買但患者只能自費。
社會和專業的力量也在發揮更大價值。比如,網上醫藥平臺——1藥網也正以“社區團購”形式鋪設站點就近解決居民用藥需求。
對接上海公立醫院的一家藥品物流商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目前,絕大部分的藥物配送力量都聚焦在方艙醫院上。這些社區醫院原本也是藥品物流商的主要客戶。不過,“盡管此前我們也嘗試過接收街道統計上來的居民用藥訴求、再進行專人配送,但有時仍會遇到街道封閉無人接收等情況,比較耗時,增加了配送難度。”
藥品的末端物流環節不暢,已有一些時日了。一些居民對記者表示,他們在過往就診的三甲醫院互聯網平臺上下單的藥品,2~3周過去了至今還沒收到。也有居民表示,在3月末就收到需要前去自取藥品的消息。
上海目前絕大部分區域仍處于封控管控中,有限的配送人力難以滿足巨大需求。記者了解到,生鮮物流和快遞企業中大部分人力仍然沒有釋放。
“我們的自營大倉庫在昆山,由于無法將藥品運送至上海,所以倉庫幾乎在封閉中;另外,我們企業人員達不到出門配送的要求。”部分互聯網平臺企業這樣告訴記者。
如何解決上述藥物物流問題?復旦大學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長徐以汎告訴記者,為保障藥品配送的專業性、安全性,建議可以發揮信息互通、專人組織這兩大方面的作用。
徐以汎認為,信息方面,可以將居民患者在公立醫療機構的“互聯網醫院”上開具的處方進行匯總,再由各區屬中心醫院作為“中轉方”,對接醫藥公司、承接藥品,再分級將藥品轉送至各街道、各社區;這也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揮醫療機構三級網絡的功能。
“組織方面,則可以在街道、社區設立藥品配送的專門負責人,有醫療專業背景、有領導能力的黨員同志都可以參與,來進行專門的統籌、對接。” 徐以汎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