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北京冬奧會開幕的前一天,冬奧火炬手韓小炎,在八達嶺長城上進行火炬接力的途中,回頭看到了身后小海坨山頂的積雪,作為冬奧建設和賽事安全的負責人之一,在那里,他已經工作了四年。
冬奧結束后,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小炎的工作卻沒有結束,“把冬奧優秀的成果和豐富的遺產展示給更多人,要保護好、利用好冬奧園區,同樣需要安全為先。”韓小炎說。
4月11日,延慶賽區山上的索道站臺,韓小炎向記者介紹這四年的冬奧建設故事。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沒路的地方建設
2018年3月13日,韓小炎正式到達延慶賽區,作為北控京奧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主要負責生產、生態安全、疫情防護等工作,那時候,距離冬殘奧結束的日期2022年3月14日,還有整整四年。
延慶賽區是冬奧各個賽區中建設難度最大,施工周期最短的賽區,最高處海拔2199米,在冬奧建設開始之前,這里只是一片荒山,距離延慶縣城18公里,山路也只到山下的西大莊科村。
“我到的時候,剛剛修了一條到半山的臨時路,很陡,也很窄。”韓小炎說,和平地上的施工不同,山區施工格外復雜,材料上山是最大的困難之一,運輸材料的都是大車,在陡峭的山路上經常堵車,臨時路上那時候還沒有護欄,一路都要有人值守,隨時指揮交通、檢查車輛、提醒司機安全運輸。
韓小炎在索道上進行安全巡查。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在施工四年的每一天,現場隨時可能發生危險,尤其是后期,每天有上萬人在山上工作,“工程分散在山坡上的很多地方,工人們也都不是集中工作的,滿山遍野都是工作的人,而且,很多工程都在危險容易發生的地方,甚至有一些工程,本身就很危險。”
韓小炎介紹,最危險的工程是人工挖樁,在山上打樁,機械上不去,只能靠人力,“1000多個樁,最大的直徑只有1.5米,最小的0.8米,深度卻有20米。”韓小炎介紹,“人工挖樁的方式,在平常的工程中已經不用了,但在山上,只能通過這種方式完成。挖這種樁的時候,一個人在上面,一個人綁著繩子在下面挖,兩個人一般是夫妻、兄弟、父子,因為對安全意識的要求非常高,井下變幻莫測,可能上面的人一走神的工夫,下面就會出現危險,所以必須要非常可靠的人才能合作。”
防火防汛都不能少
在山上施工,防火工作比平地上更復雜。
“尤其是疫情發生后,1萬多人在山上,一周才能下來一次,山上必須做飯,防火就尤其關鍵,邊上隨時要有人盯著,一刻也不能放松。”韓小炎說。
工程中本身的火災隱患,更需要嚴防死守,如雪車雪橇中心的建設中,大量使用鋼結構建材,需要電焊,每一個焊點,都是一個隱患所在。
韓小炎站在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延慶賽區的智慧管理平臺前,這里可以實時查看所有公共場所的情況。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為防止電焊引發的火災,韓小炎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如每天都要上報動火點,把動火點分為高中低風險類型,尤其是高山上,風特別大,風險也很高,必須保證不起火,“一旦起火,就很難挽救,人上去都費勁,更不用說救火了。”
根據生產安全的標準,每一個動火點,都需要配備滅火器、滅火帶等器材,同時要有專門的安全人員,在焊點旁邊監察,“實際上我們在每個動火點,都配備了兩個專門監察的人,同時,還在每一個小的區域內,配備了30人的巡查隊,隨時處理任何緊急事件。”
除了防火,山區施工還需要防汛,“和防火相比,防汛更復雜一些,主要是因為缺少經驗,所以要對所有的工人進行培訓,教會他們遇到汛情該怎么處理,比如說,不能往山下跑,不能隨便亂跑,必須往提前設定的避險點跑。在汛情發生時,一旦慌不擇路,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就非常高。比如,跑的時候看到有塊凸出的大石頭,躲了進去,就很容易被洪水沖走。”
即便風和日麗,安全工作也不能放松,韓小炎介紹,山區氣候復雜,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來一陣大風,那些焊點就非常危險,“整整四年,沒有一天是放松的。”
大雪中的夜間防護
2022年2月4日,冬奧會開幕,韓小炎和他的團隊,也迎來了最緊張的時刻。
從山下的冬奧村,到雪車雪橇中心,再到高山滑雪賽道下的纜車中心,只有一條路,而且,運送人員、物資的車輛都是大車,“必須保障賽事通暢,一旦出現應急情況,就要用最快的速度處理。”韓小炎說。
2月13日,小海坨山上,下了2015年以來最大的雪。大雪從凌晨下起,那時候,韓小炎剛下班兩個多小時,“我是夜里12點多下班,吃了點兒東西,休息了一會兒,就開始下雪了,這時候肯定不能休息了,開上車在路上巡邏,隨時準備處理應急情況。”
4月11日,延慶賽區的雪道上,壓雪車還在作業。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從建設之初就負責安全工作的韓小炎,熟悉延慶賽區的每一個地方,了解每一個可能產生隱患的區域,因此,他也是賽事期間,設施設備等安全保障的最佳人選之一。韓小炎還記得,下雪的那一天,他在車上整整度過了12個小時,“開著車來回巡邏,要保證路面的情況,隨時和除雪、掃雪的隊伍聯系,一直到當天下午3點多,才第一次下車。”
特殊的保障給韓小炎帶來了特殊的經驗,“許多東西只有經過了,才能發現里面的學問非常復雜,比如除雪,有固體的融雪劑、也有液體的融雪劑,什么時候撒固體的,什么時候灑液體的,都有講究。而且,融雪劑需攪拌,當時我們只有山下一個攪拌站,要負責10公里山路上所有的融雪劑攪拌,只能靠大車來回運輸。這只是一方面,整個賽事期間,每一個環節,都在高度緊張中運轉,好在,所有的保障工作都順利完成,沒有出過一次險情。”
冬奧之后未來更長
2022年4月11日,賽事結束近兩個月后,賽場里的雪還未化盡,從冬奧村一路往上,經過雪車雪橇中心,山間公路延伸到山頂下面的不遠處。一路上,都有工人在施工,韓小炎介紹,當前正在進行設備撤場即臨設拆除的工作。
4月11日,賽場里的雪還未化盡。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雖然工作節奏稍微放緩,但韓小炎并未輕松。“賽事過后,大家都放松了,這時候尤其要注意安全工作,比如在奧運村拆除設備,不僅需要施工安全,還要盡可能不損壞村莊的路面、墻面等,為賽后利用打好基礎。”
冬奧結束了,但賽區的設施留下來了,這些珍貴的設施如何利用,利用中又如何保障安全,是留給韓小炎和北控集團的新題目。
韓小炎站在賽場的一處陽臺上,在這里可以看到延慶賽區所有的建筑。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記者在賽場看到,大部分臨時設施已經拆除,冬奧村、雪車雪橇中心、高山滑雪中心等區域,都有工人在進行維護修整,還有一些冬奧元素被保留了下來。“有很多冬奧元素都會完整保留下來,讓以后的游客能感受冬奧理念,冬奧精神。”韓小炎說。
據了解,在賽后,延慶賽區將向游客開放。目前,預計在五一開放,因疫情等不穩定原因,具體開園時間、接待規模都尚未確定,“我們的預案中,開園之后,可以在上萬客流的情況下,提供游覽秩序、游覽安全、防火防汛等方面的保障。但具體開園的時間,以及是否會限流等,要根據防疫政策隨時調整,目前還不確定,”韓小炎說,“但我們已經在做最完善的準備,讓冬奧遺產得到最好的利用。”
延慶賽區正在進行賽后整理,為未來開放做準備。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對韓小炎來說,四年的冬奧保障經歷,是他彌足珍貴的經歷,“建設和賽事保障的時候,沒時間想,等到結束了再回想,挺感慨的。過去四年,有艱苦的工作,也有艱難的挑戰,但同時,這些也是難得的機會,讓我們得到了很多珍貴的經驗,包括在安全保障中精益求精、一絲也不能放松的理念。在未來,我們會讓這些經驗和理念延續下去,為園區提供更好的保障,也讓更多人感受冬奧精神,大國風采。”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