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祝嫣然 杜川
疫情反復等影響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穩增長政策加碼。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消費的政策舉措,助力穩定經濟基本盤和保障改善民生;決定進一步加大出口退稅等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外貿平穩發展;確定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措施,引導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值得關注的是,會議還提出“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
國家統計局將于18日發布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機構預計,3月以來國內疫情多點暴發,對一季度經濟增速造成拖累,同時,預計四五月份經濟增長有進一步放緩趨勢,由此帶來的就業、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等方面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多位專家分析,近期多次重磅會議釋放宏觀政策加力的強烈信號。財政發力將明顯提速,二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將進一步加快,財政支持重點用于擴大有效投資和穩市場主體。貨幣政策存在進一步放松可能,二季度降準降息概率加大。
國常會加碼穩增長政策
此次國常會指出,消費對經濟有持久拉動力,事關保障改善民生。要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協同發力、遠近兼顧,穩定當前消費,釋放消費潛力。
為此,國常會提出五條舉措。一要應對疫情影響,促進消費恢復發展。抓緊把已出臺的特困行業紓困政策落實到位,穩住更多消費服務市場主體。做好基本消費品保供穩價,保障物流暢通。二要加快線上線下消費融合,培育壯大智慧(601519)產品和服務等“智慧+”消費。三要擴大重點領域消費。促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等消費,支持社會力量補服務供給短板。鼓勵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各地不得新增汽車限購措施,已實施限購的逐步增加增量指標。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四要引導商貿流通企業、電商平臺等向農村延伸,推動品牌品質消費進農村。五要加強保障。深化改革,破除制約消費的障礙。推進消費平臺健康持續發展。引導金融機構豐富大宗消費金融產品。加快重點項目建設,以投資帶消費。依法懲治假冒偽劣等行為。
中金公司研報稱,疫情對消費的沖擊大于生產,3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或將同比下降4%左右。3月前三周,全國遷徙規模下降超50%,餐飲業流水下降44%,酒店入住率下降14個百分點,商品房、乘用車等銷量增速也下滑30個百分點左右。嚴格的疫情防控舉措對貨運物流也形成一定阻礙,可能擾動線上消費,比如3月中旬以來主要快遞企業分撥中心吞吐量同比增速下降約10個百分點。總體來看,這次疫情反彈對消費的沖擊可能超過2021年8月。
國常會同時指出,為促進外貿平穩發展,要更好發揮出口退稅這一普惠公平、符合國際規則政策效用,并優化外貿營商環境。一是對加工貿易企業在實行出口產品征退稅率一致政策后應退未退的稅額,允許轉入進項稅額抵扣增值稅。將出口信保賠款視為收匯,予以辦理退稅。二是加快退稅進度,實行全程網上辦,將退稅辦理時間由平均7個工作日壓縮至6個工作日內。三是提高出口貨物退運通關效率,制定便利跨境電商退換貨政策,對守信企業通關、退稅等予以更多便利,嚴懲騙取退稅等行為。
海關總署4月13日發布的進出口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表示,一季度我國外貿開局穩,為實現全年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但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國際國內環境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外貿所處的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發展面臨諸多風險挑戰,疊加去年外貿基數較高等因素,實現穩外貿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國常會還決定,針對當前形勢變化,鼓勵撥備水平較高的大型銀行有序降低撥備率,適時運用降準等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受疫情嚴重影響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支持力度,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降低綜合融資成本。
6日,國常會就提出“要適時靈活運用再貸款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更好發揮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中國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在當前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和總需求不足情況下,采取適時降準的措施,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增強市場主體信心,改善和擴大總需求,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創造了積極條件。同時,降準還可以優化銀行體系資金的期限結構,釋放長期流動性、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有助于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持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從數據來看,3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量好于預期,但貸款結構仍不理想,企業和居民融資需求偏弱。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判斷,下一步按照穩增長“政策措施靠前發力,適時加力”的要求,二季度降準降息的概率在加大。其中,降準能夠切實提升銀行放貸能力,而降息則有助于激發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同時也是緩解樓市下行的關鍵所在。預計全面降準和政策性降息有望最早在4月落地,這將引導后續金融數據延續總量回暖勢頭,信貸和社融結構也將逐步改善。
疫情反復經濟承壓
除了消費和出口兩個需求方面,供給方面,工業生產受到多種負面影響,包括物流堵點增多、配送時間延長、采購更加困難、進口受到影響、需求明顯承壓等。3月沿海地區電廠日均耗煤量同比由正轉負,3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中生產指數再度回落至榮枯線以下。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預計,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2%,環比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6.6%降至2%。她認為,一季度工業生產、社會消費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加快,但出口同比增速或放緩8.4個百分點至14.5%,房地產銷售繼續同比下滑15%;受疫情以及防控措施的影響,服務業活動明顯走弱。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也表示,疫情沖擊下,一季度GDP增速或降至4.8%左右。3月以來疫情大規模反彈,對一季度經濟增速造成嚴重拖累。線下聚集性活動受到限制,餐飲旅游、房地產銷售等下滑明顯,建筑、貨運物流等也受到顯著干擾。
環亞數字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李文龍認為,疫情反復進一步加劇了宏觀經濟的下行壓力,預計4~5月份經濟增長有進一步放緩的趨勢,由此帶來的就業、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等方面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建議將重基建的穩增長措施調整為更加重視穩就業與穩中小企業經營,在金融、稅收與補貼等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以切實穩定就業與穩定居民基本收入。
事實上,近段時間以來,幾次重要會議高層在研判經濟形勢時,均強調了經濟平穩運行面臨較大挑戰,釋放出宏觀政策要適時加力的強烈信號。
4月7日,國務院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指出,國內疫情近期多發,有些突發因素超出預期,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更大不確定性和挑戰。政策舉措要靠前發力、適時加力,已出臺的要盡快落實到位,明確擬推出的盡量提前,同時研究準備新的預案。
財政政策作為今年穩增長的重頭戲,正在不斷加力。12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用于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額度已全部下達,截至3月末,累計發行約1.25萬億元,占提前下達額度的86%;各級財政部門累計向項目單位撥付債券資金8528億元,占已發行新增專項債券的68%。
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吉富星稱,今年專項債發行前置、發行節奏顯著提速,隨著各地項目大面積開工,二、三季度繼續發行完剩余額度的目標預計能較好實現。專項債密集發行有助于拉動有效投資,尤其是助力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有利于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今年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其中1.5萬億元規模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是穩定預期、助企紓困的關鍵一招。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4月1日至11日,全國稅務部門共為20.3萬戶納稅人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1557億元。緩稅方面,3月份,全國稅務部門共辦理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繳稅費2567億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