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消息,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15日至17日召開,會議主題為“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中國銀行(601988)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出席會議。
劉連舸表示,現在整個金融界,特別是各大行都在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新思維,數字化轉型大家以為就是有巨額投入,比如說中行,我們整個科技系統人員1.2萬人,每年投入180多億,今年還會更高。除了這個以外,很重要的是觀念、理念的適配性,包括體制機制。因為數字化思維,包括現在所有的互聯網思維,和原來所有銀行經營理念完全不一樣,我們進行賦能和網上遷移業務,這些影響對我們現有的銀行體制機制提出了嚴峻挑戰,部門林立、豎井化、數據不通、數據源不準,給我們造成的影響,銀行在這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短板和弱項。
以下為現場實錄:
劉連舸 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嘉賓,各位校友:
非常榮幸再次參加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也衷心祝賀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十周年華誕。剛才曉慧院長和廖岷部長從宏觀角度對國內外當前的形勢以及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做了非常重要,非常有啟發的發言,我聽了以后確實很有收獲。我從一個技術一點的角度,具體業務發展的角度,從數字經濟,數字化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幾點看法。
關于數字經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等最近這些年議論很多,最新的進展一個是政府官方對數字經濟非常重視,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先后有三份重要文件發布,一是國務院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這個文件在開篇提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第三種最重要的經濟形態,對中國的數字經濟進行了全面部署。二是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三是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剛才曉慧院長提到,大家看到這次俄烏沖突當中關于戰法,一場戰爭改變了整個軍事上的戰法,這次大家也正在研究,發現在軍事上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帶來新的戰爭打法,確實大家看到這個效果是不一樣的。總而言之,數字化給全球各國經濟、人民的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刻和深遠的。關于這一點,我作為當年在五道口學習的學生,這次我講題目的時候也想一想,1985年在五道口學習的時候,剛好是未來學蓬勃興起的時候,先是有丹尼爾·貝爾的《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接著有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接著有奈斯比特的《大趨勢》。雖然這些事是發生在1981、1983年,但是1985年我在五道口的時候我們還在研究那些問題。后來到了2000年前后有一股新經濟的熱潮,這期間又夾雜著硅谷的發展,從那時起大家想一想已經三四十年了,從這些數據來看,西方歐美在三四十年前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但是那會兒遺憾的我們只是剛剛研究,并沒有這樣的概念。從數據上看,2020年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4.4億美元。應該說我國發展彎道超車,進展得也非常快。我有印象在人民銀行工作的時候,機關開始采用計算機數據化,我們叫互聯網、電子化,但是中國確實彎道超車,我們應該說在過去多年發展主要體現在這么幾個方面,一個是數字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第二個要素資源,我們把數據作為一種資源創造了新動能。第三點,數字經濟全球合作已經呈現出新的格局。當然中國作為后發的,我們在數字經濟方面很多程度是后來者居上,但是也應該看到差距,特別是在制造業數字化的滲透率,我們現在還僅為19.5%,不僅低于發達國家33%的平均水平,與制造強國德國(45.3%)差距更大。言外之意就是大家一說數字產業化,再加上產業的數字化,現在看來產業數字化方面我們要用最新的數據來武裝我們所有的產業,提升產業的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對我們金融而言,剛才廖部長對金融提出了一些要求,助力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數字轉型肯定是其中,不能說最重要的,也是排在前面的關鍵組成部分。
第一,數字經濟要求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持。我們一是要推動產業數字化落地深耕。這個就包括人民的生活在內,我們經常講ToB、ToC、ToG,對政府數字化,建設數字化政府,金融都可以發揮很大的支持性作用。通過數據連接一方面促進金融發展,另一方面促進經濟實體的發展。
第二數字經濟要求金融產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這里我僅給大家列舉一組數據,大家可以看到前一段時間網上也有公布,現在各大金融機構,包括中小金融機構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從投入看,比如說我所在的中國銀行,2021年投入186億,增速比前一年增長了11%點多,這個速度和投入還不算最快的,還有差距。現在14家銀行投入一年是1554億,這種數字化轉型步伐完全是取決于客戶的需求,取決于銀行業需要轉型,需要尋找新動能,需要發展新業態。
第三,數字經濟為增強金融服務的包容性創造了條件。我們原來大家都有一個印象,大銀行是不能進行小微企業提供服務的,或者很困難,成本也不劃算。但是恰恰最近三五年,通過線上,通過大數據的連接,包括中小銀行在內,我們至少跟政府合作五到十個數據源頭,從海關對外貿,工商企業注冊數據,一直到主管部門等等,這么多方面介入以后評判一個客戶。確實為我們節省了成本,通過模型的制定提升了效率,強化了風險防范,數據化對銀行業的影響是天翻地覆的。
第四數字經濟要求構建更加安全的金融體系,一方面存在數字技術濫用,好多平臺出現了很多亂象。第二是數字安全的問題,包括保護個人隱私,信息采集泄露現象時有發生,這方面的監管也是非常嚴的,因為數據出問題被罰、被處置的也不少。第三是數據跨境流動問題,直接涉及到國家金融安全。
另外在發展過程當中,在產業數字化過程當中,剛才曉慧院長也講到。我們還要講到金融自主安全性,大一統的系統和未來正要進行的系統安全工程等等確實給我們提出很多問題,卡脖子的問題,我們還是存在短板的,需要盡快補上來。
有幾點建議:
第一點,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銀行、開放銀行。
現在整個金融界,特別是各大行都在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新思維,數字化轉型大家以為就是有巨額投入,比如說中行,我們整個科技系統人員1.2萬人,每年投入180多億,今年還會更高。除了這個以外,很重要的是觀念、理念的適配性,包括體制機制。因為數字化思維,包括現在所有的互聯網思維,和原來所有銀行經營理念完全不一樣,我們進行賦能和網上遷移業務,這些影響對我們現有的銀行體制機制提出了嚴峻挑戰,部門林立、豎井化、數據不通、數據源不準,給我們造成的影響,銀行在這些方面仍有很大的短板和弱項。
第二點,重新定義服務邊界。
包括開放銀行,中國銀行正在推進的四大場景戰略建設,一是教育場景,二是體育場景,以冬奧銀行、雙奧銀行為牽引做體育場景,三是銀發場景,四是跨境場景,這些都是按照國家和中央的要求下沉服務重心,把我們的金融業務直接鑲嵌到社會,鑲嵌到實體經濟中,這樣就對我們要求整個開放銀行的概念,包括我們運營,現在很多運營的不是金融產品,是運營這方面客戶需求的內容,我們要讓客戶在思想,比如說對生活的理論實踐各個方面,運營的完全是非金融的內容,通過這個導流引導客戶,最后金融產品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服務。以及要強化科技引領打通數字普惠的新模式,這個不說了,剛才已經說到了。
第三點,防范風險。
整個IT系統的安全已經成為重中之重,特別是包括這次俄烏沖突發生以后,大家看到首先打出來的,我們也沒有想到的,可能專家估計到,但是我們認為這是金融核彈的SWIFT系統隨便就掐斷了,這都為未來中國金融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有所準備,通過數字經濟來保證我們國家的金融安全,保證我們的外貿經濟各方面的安全。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見解,不對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