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消息,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于15日-17日召開。本次論壇以“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焦中國與世界、市場與監管、學術與實踐三大層面問題,共商經濟金融領域重大問題,為中國金融開放與全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發表講話。
朱民提到,整個碳中和其實是在根本上顛覆性的再造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整個的經濟結構,整個經濟從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經濟創新重塑整個制造業。金融業必須在這個過程中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構建金融的宏觀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統籌協調變得特別重要。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很高興又一次回到五道口金融論壇,這一節主要是討論碳中和,所以我想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對碳中和的一些初步的觀察,一些理論的設想。
題目叫“構建中國零碳金融,踐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我們通過構建零碳金融這樣一個新的體系來創造中國的特色模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我覺得零碳金融是一個很好的抓手,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國家做了鄭重的承諾,在2020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世界氣候雄心大會上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指標,包括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5%,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占比達到25%以上,這是很雄心勃勃的目標。碳中和是一個范式變革,這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生產和生活根本方式的變化,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工業革命以來,人們追求的是物質形態的生產和消費,主要是以GDP來測度的。但是在碳中和的目標下,我們追求的是最大的人類福祉,是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和諧健康發展,不只是物質生產的問題,包括社會、生態等。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產方式的變化,好像是將外部負效應歸進來就可以了,它也是一個消費方式的改變,也是人類效用偏好的改變,效用函數的變化,最后是人類價值取向的變化,不再僅僅傾向于消費高物質產品越多越好。整個社會將會形成一個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自然資本共同進行生產和運轉的過程。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我稱之為范式變更。這是一個根本的變化。
這個變化對中國來說挑戰還是很大的,從這一張圖可以清楚地看到,首先從時間來講,2030年峰值以后到2060年碳中和,基本上就要從峰值的100多億噸下降到0,這個在時間維度上是很緊迫的,因為歐洲從上世紀90年代碳峰值到2050年碳中和有60年的時間,而我們其實只有30年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很緊。這意味著碳中和帶來整個經濟結構變化的劇烈性和深刻性。
但是我們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還在穩健增長。我們估計在2020年到2050年GDP增長會達到四倍,翻兩番,我們的初次能源消耗基本持平,碳排放基本降為0左右,當然還有10億噸左右會因為碳匯等其他原因抵沖。實現四倍的GDP且提高能源的GDP效率要靠科技,碳排放下降也是靠科技,這兩個領域基本上都是靠科技進步,從這個角度來說,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是特別重要的事情。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過去的四十年創造了很大的輝煌,大家可以看到從1978年人均GDP只有178美元,到去年的12000美元,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是創造了人類的奇跡。但是我們仍是一個工業化的傳統模式,是一個追趕模式,包括我們的金融也是追趕模式。因為西方金融市場發展了上百年,我們正在逐漸的追趕,逐漸形成。但是在未來的四十年,我們就可以逐漸形成零碳的發展模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和世界是處于同一個起跑線的,在大家走向零碳經濟和零碳金融的出發點的時候,我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模式,這也是今天想強調的踐行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模式的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我們可以引領世界,貢獻我們的知識和智慧來共享全球繁榮。
我們在實現碳中和之前,在綠色金融領域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中國的綠色金融全球領先,現在已經有15萬億元的綠色金融貸款,全球第一。債券累計也是1.8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企業的綠色融資等方面也在不斷創新,這些都發展得很好,因此我們也制定了一套綠色金融的政策框架。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到2020年末,綠色金融占整體總融資的比重只有4.6%,還是很小,綠色債券占存量銀行債券的0.73%,這個比重是很低的。在綠色金融里面以銀行為主體發放的綠色信貸占比高達90%,遠遠超過了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存量比重的60.2%。大家知道在零碳金融里面相當部分要資本市場的債券,而且期限長,風險高,靠銀行信貸支持綠色融資是有天然短板的,風險偏好不匹配,也不方便,我們也缺乏完善的綠色機制,因為投資不穩定,風險周期比較長。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要從現在狹義的環保走到根本的零碳來支持整個經濟碳中和,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經濟結構、經濟生態的金融新模式。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金融將在碳中和轉型中起到關鍵的作用,第一是提供規模巨大、期限長、風險高的零碳金融融資,我們估計光是能源融資就將達到185萬億元。而且會管理幾乎所有資產負債表估值變化引起的變化。第一個講的增量,是融資概念,我們第二個講的存量,就是現有的金融資產的存量是325萬億元,因為高碳的估值下降,低碳估值上升。第三是要化解轉型的金融風險,這也是特別重要的方面。與此同時,在這個基礎上需要構建零碳金融的宏觀管理體系,從綠色金融跨越到零碳金融,在這個基礎上構建零碳金融的市場生態,整個系統和生態要和國際標準趨同,與此同時金融機構自身還要實現零碳化。金融機構在業務上要支持碳中和,機構本身的運營要零碳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金融體系轉化成零碳金融體系,金融機構轉化成零碳金融機構,金融將在碳中和轉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用。
增量:大家可以看到投資,按照1.5度的話,180萬億元的投資中大部分是能源的投資,能源投資達到了135萬億元人民幣左右,這其實是一個大規模的投資。第二是要支持碳中和的科創,整個科技發展都是創新,所以金融要支持科技創新,這是金融現在面臨的巨大挑戰,包括電氣化投資、風能、太陽能(000591)、儲能、配電網、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以及綠色建筑、綠色城市化等,金融支持科創投資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碳中和的基礎是科創。
在“十四五”規劃里面,我們也已經制定了綠色的刺激政策和規劃重點,累積有44.6萬億元投資,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可再生能源、友好的能源和電力系統、集中式和分布式的能源和電力系統,綠色低碳的城鎮化和現代城市,包括交通、充電樁、清潔供熱智能、低碳建筑等,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改造也變得特別重要,這是整個制造業的變化。綠色消費、智慧城市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比如說我們要購買電動的汽車;不再是大家買越來越多,而是買高質量的低碳產品;同時要創新基礎設施,構建整個的科技基礎設施;科教;等等。
增量的投資是很大的。但是存量的挑戰也是很大的,因為在轉型過程中會重新定義資產價格,資產價格一變,國家、產業、公司、金融機構、居民的資產負債表都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管理碳中和轉型的金融風險就特別重要。有研究表明,2050年全球平均氣溫控制在2度的話,比如說52%的天然氣儲備,88%的煤炭儲備會成為擱淺資本,估值會發生變化。我們清華大學也有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在碳價上升和能源價格下降的沖擊下,煤電公司對銀行貸款的違約率也會上升。中國金融總資產規模,現金、保險、債券、股票等加在一起也超過了1000萬億元。那么大的資產都經過上面講到的資產價格重塑產生的變化,這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在四大國有銀行,我們稱之為五大門類,煤電、冶金企業,包括水泥、化工等都是高能源、高排碳的產業,這些產業占銀行的公司貸款比重還是高達53.73%,所以存量的調整還是很大的事情。
這也是現實中需要處理的問題。而處理這些問題需要從構建宏觀框架開始,我提出需要構建和碳中和一致的中國模式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央行要積極推行結構性貨幣政策,也就是說在傳統的宏觀政策里面要加緊推進碳中和的結構性工具、政策,比如說綠色Q1,比如說特殊通道,來支持碳中和轉型,來糾正市場的不匹配,其實是通過非中性的價格型和數量型的貨幣政策來糾正市場的失誤,糾正金融體系相對價格的扭曲,支持碳中和轉型,實現社會效用的最大化。我們人民銀行有豐富的窗口指導經驗,疫情危機中的普惠金融再貸款機制,我們就是需要把它理論化、系統化,并且把傳導機制等模型全部做好,就是開創了世界先例。
美國在這次疫情危機中也用了很多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市場中性被打破了,在碳中和方面可以在學理上更加有基礎論證。
整個風險管理系統,我們建立在巴塞爾協議的支柱上,這個也需要做新的改變。巴塞爾第一支柱,最低資本要求考慮調高高碳資產和低碳風險不同資產的權重,外部監管下,要鼓勵開展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的相關壓力測試,第三支柱是市場約束,強化氣候相關的信息披露。現在是巴塞爾Ⅲ向Ⅳ走不下去,現在是一個機會,根據碳中和的目標重新塑造跟碳中和相關的風險管理系統,這個也會引起ERA模型(生態風險評估模型)的變化,評估損失、反制風險等,這整個的風險管理,其中都會發生根本的變化。
金融企業披露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TCFD(氣候變化相關財務信息披露指南)經過五年的努力構造了一套披露的建議,包括企業戰略、公司治理、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等,在許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轉型的企業披露的原則建議,現在已經有2600多家響應標準,準備按這個標準實施,所以披露性走在很前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整個碳中和其實是在根本上顛覆性的再造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及整個的經濟結構,整個經濟從高碳走向低碳,能源革命、經濟創新重塑整個制造業。金融業必須在這個過程中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構建金融的宏觀管理框架、零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統籌協調變得特別重要。去年的煤電波動就表明了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協調是多么重要,同時按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兩個階段構建零碳金融兩個階段實施目標、政策和路徑,促進金融機構加強對零碳金融轉型的風險意識,提升金融機構零碳轉型風險環境分析能力,改變現有的風險管理模式,需要在整個的產業數據里面引進新模式、新系數,構建零碳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以應對零碳金融轉型的各類風險,同時加強零碳金融的基礎設施,鼓勵零碳金融的披露。與此同時,我們還是要對標國際準則,因為碳中和零碳不是國別的事,是全世界的事,因為它涉及地球,所以這個事情必須合作,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跨越了國界,為了人類共同的目標進行合作,要對標國際標準和國際趨同,特別是在披露、風險管理等一系列資本市場,債券等國際協同,由此來達到零碳金融,這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國際競爭已經開始,從2018年TCFD,到2021年10月2600多家已經支持TCFD,成立了凈排放聯盟,23個國家的41家銀行加入這個凈排放,現在還沒有中國的機構參加。國際競爭在標準披露規則其實已經開始,因為大家都意識到這是工業革命以來最主要的一次新的全球規則的制定,誰占有了規則制高點誰就占有未來,這也是全球競爭,同時在過程里面構建全球的資本市場支持整個碳中和轉型。
大家很難想象,比如說英國這樣一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和私有經濟為主的國家,英國成立了國家出面的主體氣候銀行,來支持零碳金融轉型和科技創新。很明顯碳中和是個目標,這個目標必須政府和市場合作,來共同完成。中國面臨很大的壓力,也有很大的機會,我們需要制定轉型戰略、路徑和政策框架,在這個階段轉型的戰略,金融業轉型戰略路徑和政策框架特別重要,構建碳中和目標下新的風險偏好,激勵機制,披露、服務創新,構建風險管理系統,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從戰略和技術到治理機制的充分準備,做好數據基礎和數字化基礎、知識能力和人才的儲備。這是金融業現在面臨最大的挑戰。
總體而言,在今天碳中和的大潮下,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碳中和就是要構建零碳金融體系,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也是中國在碳中和的過程構建一個新的中國模式金融體系的一個很好的機遇和抓手。我想金融業要抓住這個機遇,在支持實體經濟的過程中構建我們的零碳金融體系,走在世界的前面。在今天構建零碳金融體系下,全世界其實是處于同一個出發點的,這件事就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好,謝謝大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