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愿 北京報道4月17日,北京銀行(601169)行長楊書劍在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商業銀行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助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時代要求、大勢所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為銀行業可持續增長帶來新的機遇,為商業銀行打造“第二發展曲線”開辟廣闊空間。
“數字經濟的發展正在重構金融業賴以生存的宏觀環境和微觀土壤,重塑客戶行為需求和價值理念,倒逼金融業夯實數字基礎、加強創新引領,以適應數字經濟發展與新發展格局建設要求。”楊書劍表示,商業銀行作為信息科技應用的前沿,通過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重塑商業銀行展業模式、業務流程和管理體系,以金融科技打造“第二發展曲線”,可以在數實融合背景下實現新的騰飛。
楊書劍以北京銀行為例,介紹了該行結合自身戰略開展的一系列數字化轉型實踐探索: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方向路徑,2022年總行黨委成立數字化戰略委員會,統籌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編制數字化轉型規劃和各領域行動方案,繪就企業級數字化轉型的藍圖,明確各領域工作的方向路徑;二是完善體制機制,提升轉型質效;三是實施“211”工程,實現企業級架構升級;四是強化數據治理,夯實數據基礎,截至目前發布了1300項企業級數據標準,搭建了數據資產管理平臺,提升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質效;五是打造場景生態,構建開放銀行。
“當前,銀行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面對機遇與挑戰,中小銀行還需要進一步從戰略、數據、生態、人才、風控五個方面加強探索,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數字化轉型道路。”楊書劍表示。
一是以戰略為先導,完善數字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戰略格局決定數字化轉型的終局,楊書劍認為,對于中小銀行而言,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絕非單純的業務線上化,而是一次認知與思維的革命、一場業務前中后臺的全面重塑,必須制定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戰略,以“企業級”方法論推進轉型工作,設立統籌推進機構,建立跨部門敏捷組織,配套考核激勵機制和創新容錯機制,實現數字化與業務的深層次融合;另一方面中小銀行也需要認識到自身“資源緊平衡”的現實條件,在充分研究區域特點、客群特征、自身稟賦基礎上突出轉型重點,將有限的資源投向最關鍵、最亟需、最具有乘數效應的環節,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提升。
二是以數據為驅動,釋放數據要素的價值潛能。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萬物互聯的媒介和橋梁。首先要從源頭上加強數據治理體系建設,通過監管數據報送質量、企業級數據字典和數據資源目錄建設等重點任務,解決好數據質量問題;其次強化外部政府公共數據、三方平臺數據與行內各類數據的整合應用,提升數字營銷、數字風控、數字運營、數字管理水平,解決好數據價值實現問題;最后要建立健全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和防護措施,建立歷史數據安全清理機制,解決好數據安全問題。
三是以生態為抓手,構建開放、合作、共贏的數字化經營新模式。要更加突出“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堅持“業務生態”視角,打造對內聚合產品與服務、對外連接合作機構與用戶的數字化綜合服務能力。探索與同業、客戶、技術供應商、金融科技公司等生態各方的數據互聯共享,以及產品的即插即用,實現金融服務的無縫嵌入,滿足不同場景客戶全渠道、全天候、智能化服務需求,構建基于產業鏈/個人生活場景的生態平臺。同時,以“技術生態”視角推動技術研發,堅持核心能力不外包基礎上,打造更為緊密的產學研聯合創新機制,探索建立跨區域的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技術聯盟,充分借助外部力量提升數字化轉型的效能。
四是以人才為保障,為數字化轉型注入持久動力。數字化轉型同時具有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雙重特征,人才隊伍是數字化轉型的根本保障,中小銀行需要堅持自我培養為主、外部引入為輔,選拔培養一支“既懂科技、又懂業務,既懂數據代碼、又懂業務邏輯”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五是以風控為底線,推動數字化轉型行穩致遠。數字化轉型改變了銀行的形態,但不會改變金融的本質,風險防控仍然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題。中小銀行在加強數字風控能力建設同時,也需要強化對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產生的模型算法風險、系統中斷風險、數據泄露風險、科技倫理風險等新型風險的防控,警惕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信用、市場、操作、聲譽等風險變化,把握好技術創新與風險管理的平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