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在上海抗疫確實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核酸檢測)數,我們在3月12日接到市政府的緊急任務,當時上海市的新冠檢測能力告急。”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舉辦的瞰見論壇上,上海寶藤生物董事長樓敬偉博士分享了此次團隊抗疫的經歷。
在本輪上海抗疫中,寶藤醫學團隊在緊急安排下將檢測能力從每日6萬管短時間內提升到了每日30萬管,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補上了部分檢測缺口。
目前,上海市的核酸檢測能力已經達到全市檢測的要求,“最近幾天我們連續承接任務,挑戰在于要反復檢測、反復篩選,在限定時間內把結果給找出來,為后續解封、動態清零提供一個數據的基礎。”樓敬偉說。
疫情以來,上海已開展了十幾輪全市范圍內的核酸檢測,作為一座擁有近2500萬常住人口的城市,對核酸檢測能力是不小的考驗。
位于浦東張江的寶藤醫學此前已承接過包括南京、石家莊等超過20座城市的新冠病毒篩查診斷任務,但這一次上海的檢測量還是前所未有的數量。
從3月10日起,上海累計進行13輪核酸檢測,檢測超2億人次。寶藤醫學的核酸檢測能力當時是每日6萬管,他們接到的任務是,用一周的時間提升到每日30萬管,這在當時看來是“根本難以完成的任務”。
“我們在市經信委開會是凌晨2:00,要求緊急行動,當時就給設備廠家打電話,要求暫停設備商業供給,緊急調到實驗室。凌晨3:50,設備就到我們實驗室了,要求我們即刻把設備組裝完畢,都是以這樣的速度。”樓敬偉提到,最后他們成功達到了每天檢測30萬管的硬件條件,日檢測量最高有25萬管。
檢測需要高度專業化的志愿者,浦東新區科經委發布志愿者招募通告后,短短一天時間就有200多人報名,其中有80多人當天就進入到實驗室開展工作。
團隊實驗人員從120個人迅速擴展到了400個人,盡管如此,在大量的檢測需求下,實驗室所有檢測人員仍是超負荷在工作,“手擰管子擰到皮都破了還在堅持,累到出來吃個飯就能在長椅上睡著,這些人大多數都是90后。”
設備和人才解決了,還有很大的問題在于數據分析。每天幾十萬管樣本、大量的數據,按照原有的實驗室的流程,手工根本難以完成,服務器也難以支撐。
與上海理想、達觀數據、復敏科技以及華大智造聯合開發的自動化數據分析系統解決了這一難題。基于這一系統,寶藤醫學實驗室目前可以監測每一臺機器上現在正在處理的數據,“來自哪一個區,結果如何、有多少陽性、有多少陰性自動化地分析出來。”
樓敬偉介紹,這樣的一套數據分析系統大概可以減少上百人的人力勞動,同時也能掌控最近有多少樣本進入實驗室,有多少已經完成,有多少是還在上機的過程當中,從而可以調配整體的生產力。
3月4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衛健委曾提到,全市每日最大檢測能力為單人單管102.8萬份。4月5日,單日最大核酸檢測能力已提升到400萬管。在各方援助和合作下,上海目前的核酸檢測能力已經達到全市檢測的要求。
接下來,包括樓敬偉所在的寶藤醫學檢驗所在內,上海的核酸檢測機構將投入下一輪任務。
最新評論